亲子关系对犯罪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令人惊讶的发现)

adminadmin 正规个人亲子鉴定价格 2024-03-23 137 0

亲子关系对犯罪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令人惊讶的发现)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周围社会环境的变化

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成

员的

低龄化、犯罪方式团伙化、犯罪类型多元化和犯罪手段成人化等特点。由于

青少年处

在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网络之中,一般认为青少年犯罪是个

体、家庭、学

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家庭是子女社会化的主要

场所

也是社会

化的更先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

家庭的各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

影响子女社会化的

进程。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会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

要的条件。相反

,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人格缺陷和

行为偏差

往往是造成违

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界定

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指达到承担责任年龄的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的、

触犯

刑律的、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各国对少年犯罪的年龄规定不尽相同

照我国的刑法规定,已满

14

岁至未满

岁的个体的犯罪为未成年人犯罪或少

年犯

罪,责任年龄是已满

14

岁。

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是社会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等学科广泛使用的概念

而不是严格的概念

一般指

岁以下的青少年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问

题行

为,既包括严重的违法行为,也包括没有达到触犯的严重程度,

但对自

他人

或社会都会造成伤害的问题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相关理论

(一)

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是西方学者在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运用更多的一个理论派系

与其

它众多的理论相反

社会控制理论不问人们为什么会犯罪

而是问人们为什

么要遵

守社会的行为规范

为什么不违反规章制度和。社会控制理论认为

人们之所以不违反社会的规章制度和

主要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社会的有效

如果这种社会控制一旦失效

人们就会违规犯法。人们这种违规犯法的倾

向在

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

必须受到社会有效的控制

如果一个人犯了法而又不

会受到

惩罚的话

那么

每个人都有可能犯法。社会控制理论认为

青少年行为

失范的主

要原因是青少年同家庭关系的弱化

父母不妥当的教育方式

以及子女

对其他家庭

成员关系的疏远

青少年对家庭的依赖程度直接影响社会对青少年

的控制能力。

天德

汪颖琦

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

美国学者的理论与

实证研究成果

青年研究,

2000

4

(二)

亲子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

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

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以后的其

他关

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

亲子依恋

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亲子依恋对青少年犯罪

起保护性作

用,儿童与父母关系越密切

越有可能认同和依恋父母,越不可能出

现犯罪行为。

(三)

社会学习理论

在社会学习理论看来,人的犯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察学习是犯罪心理产生的更重要来源。包括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同的价值观

念、犯罪

第1章 绪 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背景

未成年人的发展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我国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措施起步较晚,存在着许多漏洞和不足之处,相关的立法不够完善,使得恶意补足责任年龄等问题存在,犯罪概率也增大。本论文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同时对国外的经验进行分析,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给予少许建议。为了国家的繁荣不衰,未成年人有更好的成长,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分别从自身,家庭及社会三个角度分析未成年了犯罪的原因。然后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给予建议。

宋晓玲在其著作中表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是由多方环境的影响,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有个具体的概述及其相应的对策,也对本文在论述未成年人犯罪中提供了借鉴和方向。

陈洪涛在其著作中表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是从多方面的。在学校方面的预防应当重视未成年人的德育发展,加强法制教育,在家庭方面应当加强父母孩子的关心,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在社会方面应当大力弘扬社会先进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著作对本文论述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方面提供了借鉴。

从当前的资料来看,各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有所不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却大同小异。日本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年龄是未满20周岁的少年,日本很早就有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相比于我国快了一个世纪,日本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主要是少年法,建立了有警察队伍,警察队伍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教育及预防。美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则是重视从思想上预防,从源头进行预防,除了设立了多部法规以外,还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未成年人犯罪矫正体系,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德国则是对未成年人的责任年龄是对行为人未满14周岁者无责任能力,德国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起步较早,其中主要是以少年法院法为主,通过政策出资,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进行帮扶及疏导未成年人的心理。而这些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3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撰写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根据论文写作的方向,通过对文献的深究与对比来获得相关资料,大概了解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法规。2、比较分析法。通过查阅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国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给出相关建议。

本文以四部分进行论述,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绪论。简述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的背景和意义。通过相关法规引出论文的主题。

第2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第3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第4章:国外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经验。

第5章: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建议。

第2章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2.1、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2.3犯罪类型多元化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主要有四种,财产型犯罪、暴力型犯罪、报复型犯罪和冲动型犯罪。一、财产型犯罪。未成年人处于青春叛逆期,不爱学习,对学习有天然的抵触,一旦失学,则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不受家长管教,整体游手好闲在社会上闲逛,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这些未成年人互相攀比,在家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了社会自然没有办法满足,一日三餐的温饱都没有办法解决,由于饥饿迫使,他们就将目标放在别人的身上,抢夺别人的财物,从而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不仅在人格上尚未健全,心理也不成熟,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当别人在物质上吃穿用度比自己好的时候,未成年人的心理就会产生不平衡,长此以往,如果没有家长老师的教导,未成年人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二、暴力型犯罪,未成年人处于青春期,做事情比较极端,容易激动和暴躁,受不良风气以及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教导,容易走上犯罪的道。暴力型犯罪主要集中在校园,校园暴力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得比重较大,某中学学生赵某与刘某发生口角,赵某相约同宿舍同学找刘某打群架,在打斗过程中,被告人刘某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扎被害人赵某,导致赵某因失血过多医治无效死亡。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不应该盲目冲动,否则失去了自己的前程。三、报复型犯罪。未成年人的仇恨心理较严重,在遇到事情不公平的时候,心理默默记着,想着下次要报复,心眼相对较小,心胸较为狭隘。四、冲动型犯罪。未成年人心智不够成熟,做事情往往比较冲动,容易做出不合规矩的事情,导致犯罪的发生。

2.4犯罪组织团伙化

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上都尚未完全发育,处于一个弱势群体。但是一群未成年人组合在一起则是巨大的力量。未成年人处于好奇心、虚荣心等原因,或者交友不慎,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拉帮结派,团伙作案,团伙作案在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当中尤为突出。一群还在学校上学的未成年人,为了耍酷,好玩等原因与社会上的青年混混结合在一起,信仰神论和讲究江湖义气,受到某些电视剧情的影响结拜兄弟,有些甚至还成立帮派,形成固定的团伙作案,团伙作案的成功率要高于个人作案,所以这些未成年人抱团组合在一起作案,由于长年的作案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作案地点,也有较为成熟的作案方法和作案经验,在长期的发展中,这群团伙作案的未成年人容易发展成为黑恶势力,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迫在眉睫。

2.5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偏低

大多数的未成年人犯罪都初中还未毕业的,意识较为薄弱,往往不知道什么事情是犯罪行为,哪些是违法犯罪行为。这些未成年人在初中毕业后没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大多数在社会上游走闲逛,在受到社会青年的影响,以及自身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容易使这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这些无未成年人的特点是厌恶学习,经常出入网吧酒吧和游戏厅等场所,又无任何收入,容易导致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据资料显示,在违法犯罪的人员当中,初中未毕业的占60%以上,这些未成年人占犯罪中的一半以上,证明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文化偏低。

2.6犯罪手段趋于智能化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的逐渐进步,电子设备越来越普遍,手机几乎是人人必备,这是好事也是坏事。手机没有发挥到用处之中则是坏事。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健全,拥有电子设备后,使用不当,对意识也比较淡薄,容易利用手机上网,成为网络犯罪。网络犯罪的成本较低,拥有一个手机就能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当代的小孩发育较快,头脑灵活,运用手机犯罪的概率较高,犯罪手段也趋于智能。

第3章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3.1自身原因

3.1.1意识薄弱

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思想道德方面形成缺失,导致未成年人难以分辨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心理上较为脆弱,感情也容易冲动,做事情比较极端不考虑后果,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未成年人处于青春期,模仿能力较强,但是思想还是极为幼稚,不够成熟,在未成年人判断意识比较薄弱,人格尚未健全之时,他们容易走向弯,在未成年人步入社会的过程中,相当部分的未成年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不能控制,致使他们违背道德。在当代,未成年人从小锦衣玉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小在家人的溺爱下,他们犯了错由家长包庇,导致他们出了社会无法分辨是非对错,缺乏社会责任感,从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来看,未成年人的意识很缺乏,容易控制不住自己,从而走上犯罪的道。

未成年人还未进入社会,对社会上的事物往往充满着好奇,由好奇心驱使,他们无法分辨事情时好时坏,辨别能力比较薄弱,只顾着贪玩,觉得玩新鲜的事物能够得到内心的满足,容易结交不良青年而走上歧途。

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主要的影响。据国内人口宣传教育中心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会有84%的初中生感到难过、压抑、和焦虑,有50%的初中生在近期内感到愤怒、羞愧、委屈和不自信,而这些不良情绪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家庭的影响。比如16岁的中学生李某,正处于叛逆期,只要不听话家里的父母就是又打又骂。考试没有考到班里前三名回去也是被父母打骂,导致刘某不自信,整天活在灰暗中。一次考试由于她考了第四名,一想到回到家就要挨父母的打骂,于是不敢回家,放学后就在街上游荡,随后就开始找食物,逐渐变为偷窃,抢劫,打架。与社会上的小混混生活在一起,后被警察抓到教育后,被父母带回家又打骂,还将他锁在房间里不给出门让他好好反思。更后吴某将父亲打成重伤。可见,在未成年人童年时期,青春期教育不当,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思想受到影响,误入歧途。由此可看出,家庭的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方式起了关键的作用。父母教育方式的错误都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上升。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和更好的生活努力工作。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父母顾着工作赚钱的同时,陪伴孩子的时间就减少了许多。在农村,大多数父母为了生活外出务工,孩子在农村见到父母的机会一年就几次,自然跟父母的关系就不好,容易造成孩子孤僻,胆小,懦弱、不自信的性格,在学校受到欺负没人管,遇到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在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失去了父母的教导,亲子关系恶化,容易造成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工作的繁忙,让原本应该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父母在关怀上面缺失,认为按时给孩子提供生活费,就能给孩子好的生活,而忽略了未成年人的成长,缺少了关怀,亲子关系恶化,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

家庭结构有缺陷指的是父母离异,或者只有父亲或者母亲任意一方的单亲家庭,又或是家庭里面有一个人正在服刑,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孩子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关爱。据调查显示,在父母离异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容易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缺乏关爱,而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也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据民政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离异夫妻超过百万对。在父母离婚或者家庭重组之后,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不开心,生活没有目标和希望。原因是这些父母对心理健康扭曲,导致他们以为这些孩子品行败坏,无法教育成为好孩子,就放弃对这些孩子的教育,导致这些孩子的心理行为与社会生活环境相差甚远。这些孩子缺乏正常家庭的关怀,家庭关系不和谐从而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3.3学校原因

3.3.1学校教育发展不平衡,重智轻德

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推进,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日益呈现。学校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同样的将学生学习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老师教育能力的标准,将学习成绩与老师的绩效、工资、福利等挂钩,导致学校老师只重视学生的学生成绩培养,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甚至有许多学校未开设德育课,直接将德育课改为主课,加快学生的学习能力进步,造成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学校学生道德教育整体滑坡,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想和诱惑,成为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根据调查显示,学校部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缺乏正确的引导,其原因在于这些未成年人对老师存在不信任的行为。心理的话不敢对老师诉说,害怕老师将其秘密说出。说明学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影响着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未成年人大多数还在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学校是他们活动的重要场所,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和同学和老师一起度过的,但是学校重视知识教育问题,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德育问题有所忽视,甚至是轻视到忽略不计。同时,部分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方法,总还是按照老一套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学生,导致学生的思想德育问题还停留在以前,为未成年的学生犯错误时,老师缺乏耐心,不但没有好好的引导犯错的学生,还变相体罚学生,甚至辱骂学生,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3.3.3学校和家庭教育连接不当

未成年人大多数是还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积极交流及沟通,两者的和谐关系对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据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的报告显示,有大部分的未成年犯的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并不频繁,很少联系,如有联系,联系的主要方式也是打电话,这证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连接不当。在当前的教育中,有大多数学校不重视对学生的家访工作,只有学生犯了错,学校才会联系家长,通知家长将学生带回家教育。学校和家长之间缺乏沟通,而学校这样的做法更加导致了未成年人的叛逆心理,认为学校放任其发展,家长更不应该管。从而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同时,未成年人的成长家长也应该重视,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与学校一起共同纠正。

3.4社会原因

3.4.1丰富多彩的文化场缺乏严格管理

影视传媒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据资料表明,不良的网络文化传播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发达,手机几乎是每个人必备的通讯工具之一。而手机网络的运用不当,则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尚未完全成熟,在不良文化传媒的影响下,容易导致未成年人自我膨胀,控制能力差,从而走上犯罪的道,未成年人看完不良的影视作品后容易模仿,如何导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意识的产生不仅来源于大众传媒的影响,犯罪行为也是来自于网络传媒的直接模仿。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不会十分复杂,往往来自于好奇想要模仿,导致他们犯罪的发生。

3.4.2超前消费观念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辆马车。购买消费品成为人民身份的一种象征,当处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受到攀比心理,盲目心理的影响,跟随大众潮流,但是绝大多数人由于现实原因无法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当这种欲望无法获得满足的时候,实施犯罪行为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就成为了更好的途径。未成年人受社会思想的浪潮,追星,潮流等成为了他们心中重要的事情,但是追星的成本及消费非常高,当他们无法达到这种消费的情况的时候,可能会实施偷、抢等等行为来实施犯罪。

3.4.3未成年人的权利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第4章 国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经验

4.1美国的经验

4.2日本的经验

4.3德国的经验

德国是发达国家,起步发展较早,所以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是相对健全,具有自己的特色。德国对未成年人保护中也设立了多部,例如德国少年保护法、改革儿童权利法、少年法院法、德国联邦儿童与少年扶助法等等,这些都是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其中德国联邦儿童与少年扶助法当中就规定商店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和含有酒精的饮料等等。在未成年人心理有压力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社会、政策以及家庭都要对未成年人进行帮助以及心理疏导,防止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德国政策出资建立帮扶制度,对未成年人实施帮助,预防未成年犯罪。而对已经犯罪的少年,则主要是由少年法院法来进行审理及教育。总体来说,德国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做的相对较完善,对未成年人保护有具体的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通过对国外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分析,对我国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方面,加大立法,完善对未成年人的规定。在社会方面,在社会上建立福利机构以及援助机构,当未成年人自身的权利受到侵害寻求帮助时能够得到援助。在学校方面,加大对法规的宣传,在学校开展有关的宣传讲座,提高未成年人对意识的培养及对自身权利的保护。在家庭方面,家长要学习法规知识,教会自己孩子拥有哪些权利,当他们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要拿起的武器保护自己。对未成年人自己来说,要提升自己的意识,对于外界一切不良的信息要自己过滤和辨别,这样才能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到侵害。从多方面进行预防,加强合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第5章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建议

5.1提高未成年人自身的意识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各方面尚未完全成熟,想事情和做事情都比较冲动,对也没有太大的概念和意识。未成年人应该提高自身对法规的了解,增强自身对来自外界的影响,未成年人应该知法守法,遵守社会的公共道德。引导未成年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能力,增强辨别是非好坏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做个有道德有素质的好公民。

5.2在家庭方面

5.2.1转变教育方式,加强父母和子女的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总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家庭的教育方式总是打骂孩子。在新时期下,父母应当转变教育方式,父母要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出一个温暖和谐友爱民主平等的家庭,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材施教,对于孩子做错事情应当正确引导,不要一昧的包庇孩子的错误,过分的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也不应当一上来就打骂孩子,要教孩子分辨是非对错,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根据孩子的情况来教导孩子,有效的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方面教育的主体,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理应当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这项艰巨任务。孩子的生活成长会受到来自父母的影响。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行为起决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未成年人家庭的意识教育十分紧迫,通过提高家庭的意识,督促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遵纪守法的行为来教育孩子,父母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有效地从思想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5.2.3强化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亲密的亲子关系和温馨的家庭氛围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重要的作用,温暖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增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有助于父母了解自己孩子的喜怒哀乐,有效的因材施教,解决未成年人中在成长遇到的困惑和各种问题,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温暖家庭氛围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正面的影响。在家庭中,父母应当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给未成年人一个温暖的家庭。

5.3学校方面

5.3.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意识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开朗、自信、活泼、勤奋、向上、自爱、自尊、尊敬师长的学生,对教育者和国家以及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代大多数孩子都是未成年子女,家里会及其宠溺,导致孩子的心理很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对于这个问题,学校应当培养未成年人的意识,以及注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具有坚强意志力的未成年人,遇到问题积极的解决,有个乐观且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未成年人形成健全的心智。在各个中小学中开设法制宣传讲座及普法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意识。

学校在重视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到学生的德育发展,应当设立德育课程,适当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给在校的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遵纪守法、讲道德的学生。在当代,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极为重要,在未成年人的犯罪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学习优秀,但是在品行方面却不行,为了骄傲,认为学习好就可以无法无天,导致心高气傲,不懂得互相谦让,在遇到苦难的时候容易产生犯罪,所以要求学习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让未成年人学会运用武器保护自己。

5.3.3保持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时,学校应当告知未成年人的家长,家长知道后应当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共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但是在现代化的应试教育中,学校和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联系甚少,甚至连家访制度也取消了,父母由于工作忙,很多时候连孩子开家长会也缺席参加,父母缺乏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也不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导致孩子的心理不健康,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积极与学校沟通联系,关心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使学生在父母和学校老师的共同关怀下健康成长。

5.4在社会方面

5.4.1净化网络,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拥有良好的网络及社会环境,首先要清理网络不健康的东西,加强对网吧的监督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手机、电脑、游戏机等进入家庭,一些商业小贩倒卖出售从境外引进的色情的影片,这些影片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影响身心健康,观看这些淫秽物品后往往精神萎蔫不振,精神空虚寂寞。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规范网络,减少淫秽物品,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引导未成年人对网络的运用,同时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加强网吧和歌舞厅的监督管理,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5.4.2建立健全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加大立法,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援助中心,在各中小学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建立未成年人的权力保障中心,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意识教育活动,让未成年人除了学习以外还要懂,遵守,运用。未成年人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并处在弱势地位,政策等相关部门应该对未成年人予以关注,提倡社会上关爱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隐私。国家应当加大未成年人普法活动的宣传,让未成年人学会运用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结 语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制度还不够完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坚信把人权放在位,会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完善法规,建立健全的未成年人保障制度,加大援助的支持,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2]陈洪涛。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D]。北京:国内政法,2007.20-24、

[6]曲韵涓。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浅析[J]。内蒙古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4、

[9]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M]。北京:国内青少年出版社,2004.214

[10]琦.2010年我国未成年人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R]。国内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2010.1、

[11]万明之。论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1、

[12]翟中东。当代西方国家的罪犯文化教育研究[J]。罪犯与改造研究,2009(5).9-10、

[14]胡彩凤。中日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正制度的比较与启示[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4(2).5-6、

[16]张美英。论现代少年隐私制度—以中、德、日少年隐私为视角[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5).9-10、

致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生活悄然接近尾声。生活虽然短暂但却是人生中更美好的回忆,不仅学到了很多理论基础,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学会了独立思考,开拓了自己的研究思维。一走来,感慨万千,眼看自己就要毕业了,回顾成长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家人和同学们的帮助,在此我向他们致上我更诚挚的感谢!

我要真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老师对文章整体的内容,研究框架,整体思等方面给予细心指导。老师平时为人谦虚,工作尽心尽责,对学生和蔼可亲,不管是学术方面还是为人处世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以后的生涯中,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我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VIP月卡¥免费

VIP年会员¥免费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1月25日

立即下载

开通会员

已付费?登录 或 刷新

下载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第1篇: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障碍教育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二)自卑

(三)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三)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四)抑郁

(五)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足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更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车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单亲家庭子女因为父母的婚变或家庭的不幸,独自与单身父(母)生活,家庭结构被破坏,亲子关系的失调加上监护人教养方式的错误,以及社会评价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孩子心理调试能力差等是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亲子关系的失调

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失调在离异单亲家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很多离异家庭子女的监护者限制前配偶探望自己的子女,希望以此来惩罚他们,为了惩罚对方,不让对方接触孩子,谎称对方“死了”,“出国了”,对孩子隐瞒情况,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第二,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地与父母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融洽程度。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轻则对孩子冷眼相对,重则对孩子拳脚相加。

(二)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单亲家庭中孩子父母的离散,它给人们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带来痛苦和无奈。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在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这种教养方式的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孩子要求很高,严教过度。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伴侣的死亡或自己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孩子赋予了极大的期望,相当多的离异单亲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值比双亲家庭还高,有的把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他们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前进,对孩子的教育过度关注,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会引起严教过度,出现责备、唠叨甚至体罚等不良教育行为。另外,单身父(母)亲长期的育儿疲劳无人分担,就会使他们感到孤立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严教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不能干”、“我很笨”,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第二,单身母(父)亲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单亲家庭父(母)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有的家长沉酒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孩子的关爱。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包袱和拖累,把孩子当作皮球那样踢来踢去,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父母继离婚大战之后绵延冷战中的牺牲品,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把孩子遗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企业倒闭或处于半瘫痪状态,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窘迫,不得不外出谋生,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经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与监管,他们实在是缺乏心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沉迷于,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家的和谐,甚至有家长冷酷地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易在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变得焦虑、抑郁,更终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第四,监护者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进行抚养,使孩子缺乏社会交往。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以免受他人欺侮;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理想”的人生航线来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

(三)社会评价压力

在国内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离婚虽然是可以理解,但毕竟是不光彩的。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儿童,必然也会在内心深处习染上这种观念,加之他们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能正确地看待父母的离异,因此,家庭的缺损特别是父母离异这种人为因素的出现,对于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往往意味着突然的打击与压力,许多儿童难以承受,更无力调整和摆脱,这势必会导致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

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孩子在同学当中被认为是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孩子为躲避这种压力,远离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其他孩子在单亲家庭子女面前议论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可能会使这些孩子触景生情,引起感伤,他人无意的谈话也会使这些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孩子怕别人提爸爸(妈妈),常常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掉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当父母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的离婚当作见不得人的事,非常忌讳谈到或问到相关的话题,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种实际存在或臆想的社会评价压力使他们为了避免伤害而慢慢从人际交往中开始退缩。他们自己给自己筑起一道心理的墙,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壳中,表面冷漠,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另外,这种社会评价压力还会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乏信任,极易导致多疑性格的形成。

(四)子女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父母离异或先逝,家庭破碎这些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人生道上的一个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与挫折。一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应对挫折,取决于个体自身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体面对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挫折情境的产生,对于挫折容忍力较强的子女来说,一般尚能顺利度过。而对于那些挫折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则会为挫折情境所困扰,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同样面对家庭的缺损,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抗挫折能力不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意味着失去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权利,甚至失去父(母)爱,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更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碍、对人焦虑。

三、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能够跟随一个懂得爱、懂得关心、懂得教育的父亲(母亲)生活那算是一种幸运,如果落在被视作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不负责任的父亲(母亲)手中,更终将会酿成恶劣的后果。

,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难以自拔和振作,忽视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或粗暴抹杀孩子稚嫩的情感,这些都是做父亲或母亲自我意识的丧失。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遗忘有助于单亲家长身心健康,遗忘是对仇恨的释放;对悲痛的解脱;对忧虑的拒绝;对疲惫的宽慰。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课堂,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切忌只管生活,不问其他;切忌把孩子交给长辈或学校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潜移默化,需日积月累,绝不可时紧时松,更不可听之任之。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课堂中汲取到尽可能多的营养。

第四,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总觉得对不起孩子,用更多的爱来满足孩子,作为补偿,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通常单亲家长会有一种负疚心,总想为子女多付出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对单亲子女百般照顾,使单亲子女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依赖性较强,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更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科任老师、年级团总支书记头上,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二,加强爱心教育。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特别要将其中更优秀的教师派到单亲学生较多的班级去作班。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日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班风良好的班级中,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反映在既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同时也反映在能处理好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上。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三)健全社会保障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帮助,引导这些家庭的子女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们展示兴趣、爱好和才华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二,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生活在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庭中的子女是不幸的,但离婚能使孩子幸福吗?这是每个面临离异的夫妻应当慎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3]邓伟志、徐榕著:家庭社会学,国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2期。

[6]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林岚:单亲家庭母亲及其子女成长之研究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第2篇: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R74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000-6729(2009)011-0767-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11、省略

【Key words】 personality disorder tendency;outpatient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client;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personality disorder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正式开始之前进行2周的预习实验,熟悉整个流程和规范以及PDQ+4相关内容学习。正式开始后,由门诊挂从当日就诊患者中以1∶10的比例确定筛查对象,筛查对象在知情同意之后,于安静的独立房间内完成PDQ+4自评问卷。由当场检查填写情况,输入电脑后给予部分信息反馈[8]。

1.3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2.3 不同年龄咨客人格障碍诊断问卷评分比较及阳性率情况

研究样本PDQ+4的12个分量表得分进行主成份分析,未旋转的第1因子(总人格因子)在各分量表上均有较高的负荷,可解释约50%的变异,各分量表的负荷在0.571~0.832之间;因子分析及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的结果显示:特征根>1的因子提取了2个,可解释约60%的方差;在强制性3因子分析中,第3因子的特征根为0.84,3因子累计贡献率约为67%。各因子负荷见表3(负荷在0.5以下的未列出)。

3 讨 论

一般认为人格障碍多发生于青少年和成人,部分患者在中年之后可有缓解,这一传统想法一直未被全面充分地证明过,而这种年龄面上的缓解是否符合所有类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则更没有定论。

致谢:本研究得到杨蕴萍老师对人格障碍问卷(PDQ+4)的应用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Brieger P,Uwe E,Marneros A。Frequency of orbid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bipolar and un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s[J]。Comp Psychiatry,2003,44:28-34、

[7]杨蕴萍,沈东郁,王久英。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在国内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国内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165-167、

第3篇: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

【Key words】 personality disorder tendency;outpatient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client;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personality disorder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正式开始之前进行2周的预习实验,熟悉整个流程和规范以及PDQ+4相关内容学习。正式开始后,由门诊挂从当日就诊患者中以1∶10的比例确定筛查对象,筛查对象在知情同意之后,于安静的独立房间内完成PDQ+4自评问卷。由当场检查填写情况,输入电脑后给予部分信息反馈[8]。

1.3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2.3 不同年龄咨客人格障碍诊断问卷评分比较及阳性率情况

研究样本PDQ+4的12个分量表得分进行主成份分析,未旋转的第1因子(总人格因子)在各分量表上均有较高的负荷,可解释约50%的变异,各分量表的负荷在0.571~0.832之间;因子分析及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的结果显示:特征根>1的因子提取了2个,可解释约60%的方差;在强制性3因子分析中,第3因子的特征根为0.84,3因子累计贡献率约为67%。各因子负荷见表3(负荷在0.5以下的未列出)。

3 讨 论

一般认为人格障碍多发生于青少年和成人,部分患者在中年之后可有缓解,这一传统想法一直未被全面充分地证明过,而这种年龄面上的缓解是否符合所有类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则更没有定论。

致谢:本研究得到杨蕴萍老师对人格障碍问卷(PDQ+4)的应用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Brieger P,Uwe E,Marneros A。Frequency of orbid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bipolar and un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s[J]。Comp Psychiatry,2003,44:28-34、

[7]杨蕴萍,沈东郁,王久英。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在国内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国内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165-167、

第4篇: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人民骨科,云南西双版纳 666200

[

关键词 ] 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原因分析;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1672-5654(2014)05(a)-0050-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造成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

引起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如表1所述。

表1 80例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引起原因

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80例骨科老年患者护理后恢复情况

3讨论

在医疗水平逐步上升的时代,人们对于医疗水平及护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临床护理工作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极大,是临床医疗活动的核心环节。如何提高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从而降低骨科老年患者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恢复效果以及生活质量一直受到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

综上所述,通过对本次研究的结果分析可知,骨科老年患者术后出现POCD的原因有麻醉因素、睡眠因素、心理障碍因素等,通过对患者开展相应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的改善其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推广。

[

参考文献]

[2] 刘莉,汪利辉,霍青。骨科高龄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基医学论坛,2010,1(20):123-125、

第5篇: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物理;“思维障碍”;成因;学习对策

前言:具备物理基础知识技能、好奇心、求知欲、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是物理知识学习目标,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在利用相关物理知识对生活、生产中一些问题进行解决时,遇到了思维障碍。即受到物理中抽象性概念、物理表象、生活经验、隐含条件、物理定势等因素的影响,走进了思维误区,造成物理知识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为此,当代高中生在物理知识实践学习过程中,应结合自身“思维障碍”形成原因,探索知识学习对策。

一、高中生物理学习中“思维障碍”形成原因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高中生物理学习中“思维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定势引发的思维障碍。即某些学生在利用某种抽象思维模式多次解决某类问题时,将因此形成思维定势,待思维定势形成后,就会在这一类问题解决过程中,倾向于原有思维模式,随后,倾向越来越严重,走入思维障碍。例如,某些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即易受数学课本中直线可相交思维定势的影响,认定电场线亦可相交;再如受绳子拉物体过更高点时临界速度是思维定势的影响,认定杆与绳子相同,所以,当用杆拉着物体过更高点时,临界速度也将是等等,这种定势思维的形成,让学生无法灵活的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如,在这一问题:物体AB在距离平面镜1m和2m时成像大小。A、前者大。B、后者大。C、一样大。此题中有50%左右的学生受日常生活经验,同一物体,近时要大思维定势的影响,选择A错误答案,未仔细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1];

第二,由片面性引发的思维障碍。即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从事物的局部去分析问题,未把握事物整体,因此,极易走入思维障碍。例如,在用镍铬合金制成的电阻丝,电阻丝电阻相同,但其中一个短而细,另外一个长而粗,那么若把他们串联在电源两极,同时,在电阻丝上各用蜡粘一个火柴,通电后,哪个蜡熔解较快问题思考时,很多学生会在审题过程中,片面性运用题目中已知条件,即R甲=R乙,那么I甲=I乙,因此,若通电时间T甲=T乙,由焦耳定律I甲2R甲T甲=I乙2R乙T乙得出,Q甲=Q乙,则两个电阻丝上的火柴同时落下。但是,在上述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只考虑了已知条件,未结合两个电阻丝其中一个短而细,另外一个长而粗的信息,因此,忽视了m甲

二、高中生物理知识学习对策

(一)突破思维定势

当代高中生在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破思维定势,避免思维“惯性”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应注重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自身错例剖析的训练。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对错例进行订正、整理,就此形成正确的分析习惯,避免思维定势问题的影响。此外,高中生在物理题目训练期间,也应加强题组的训练,并将基本题和变式题整体出现作为训练内容,就此避免思维定势的产生。例如,高中生在定势思维训练过程中,可引入“子弹射击技术”这一问题,并将此问题分为木块固定、木块不固定两个训练方向[3]。其中,木块固定训练中又分为击穿、未击穿两个内容。木块不固定分为水平面光滑、水平面不光滑两个内容,而后,再延伸至击穿和不击穿两种情况,就此通过变式题组的训练,加强学生自身灵活思维的形成,避免思维“惯性”问题的凸显。

(二)培养逻辑思维

(三)排除干扰性思维

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干扰性思维障碍,因此,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物理知识学习兴趣,应鼓励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自主排除干扰性思维,以科学的问题分析方式,得出问题答案,达到准确率较高的物理问题解决效果。

参考文献

[3] 张丽,肖利。高中生物理学习情感障碍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20(11):80、

第6篇: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 物理学习 情感障碍 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是高中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科调查发现,高中生反应更难的学科是物理。很多学生对物理有抵触和恐惧心理,他们认为自己不太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无法在做题中流畅的运用知识,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变成了物理“学困生”。“学困生”并非在智力和能力上低于其他学生,而是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有恐惧和畏难心理,体验不到学习物理的快乐,对物理缺乏兴趣,或是在某个学习环节出现了问题而没有及时得到解决,造成了知识的负积累,对物理学习渐渐失去信心,导致学习失败,慢慢地形成了情感障碍。为了解决高中生在物理学中的情感障碍,首先要了解情感障碍的成因,再制定有针对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走出情感障碍的阴影,更终完成物理学业。

1 高中生物理学习情感障碍成因分析

2 消除高中生物理学习情感障碍的有效教学策略

首先,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物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传递的知识往往都过于理论化,偏离生活,使学生对物理的认识有偏差,为此教师应重视课程导入,重视实践教学,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贴近生活,让学生建立起对物理的兴趣。物理教材是按照知识模块编排的,不是以难度高低排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安排教学顺序,进行阶梯型教学,教师授课不可杂乱无章,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其次,做好心理辅导,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递积极的思想,乐观的心态,不断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建立自信的过程。教师要了解一些经典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如韦纳的归因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等为教学提供辅助。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成功时要用什么心态去继续学习?失败后又该如何调整心态树立信心?让学生永远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对物理学习始终充满信心。再次,培养独立思考,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独立学习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高中知识容量大,难度也较大,如果学生无法独立思考,一味依赖老师和同学,也会形成学习障碍。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多尝试让学生自已预习某部分知识,让学生公开讲解,或者让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式学习。更后,尝试创新教学,开发学生问题意识。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对物理学习有情感障碍,还在于他们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那么我们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自由自主的提出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问题,让物理不再可怕,不再神秘,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情感障碍并非一日形成,导致情感障碍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希望通过本文对情感障碍成因的分析,能够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理解学困生,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困生,共同完成物理学业。

参考文献:

[1]宇文春燕。高中生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D]。东北师范,2007、

[2]杜华明。高中生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2008、

第7篇: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 危险行为;听觉障碍;对比研究;学生

生的越轨行为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局部暂时的失衡,败坏社会风气,干扰和破坏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进而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还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阻碍其进入主流社会[6-8]。

由于听觉障碍生群体的特殊性,其越轨行为应该受到更多关注。因此,本研究对听觉障碍生的越轨行为进行调查,探讨听觉障碍生越轨行为的现状、原因及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能引起相关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北京某高校的听觉障碍生(听力损失≥41dB),从中随机抽取100人进行调查。回收问卷98份,其中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96.9%。调查对象中男生62名,女生33名;平均年龄22.8岁。

为了保证听觉障碍生真实作答,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使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t检验、χ2检验等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听觉障碍生违公德行为 从表1可知,听觉障碍生认为买饭插队、在课桌上乱刻乱划、在图书馆不能安静自习、在校园内搂抱接吻、在学校留宿异性的行为是普遍的,分别占33.6%,38.6%,37.5%,66.7%和30.2%。

2.4 听觉障碍生3类越轨行为的比较

2.4.1 听觉障碍生3类越轨行为的相关分析 违公德行为与违反校规校纪行为和违法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8和0.379,违反校规校纪和违法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28(P值均

2.4.3 不同年级听觉障碍生3类越轨行为的比较 见表4、通过方差分析表明,在违公德行为和违反校规校纪行为方面,一~四年级听觉障碍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违法行为上,不同年级的听觉障碍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03,P=0.05)。

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大一与大二、大三的听觉障碍生在违法行为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听觉障碍生越轨行为发生的比例较高,如吸烟、酗酒、在校园内搂抱接吻、在图书馆喧哗、考试作弊、打架、偷窃等,尤其是偷窃行为,这与对正常生的调查情况[12]相一致,但其中的原因不尽相同,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从高校来看,学校对听觉障碍生的越轨行为能够积极采取措施,使越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听觉障碍生的越轨行为,必须明确各种越轨行为的发生频率、影响程度,分析其中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干预手段。如对于听觉障碍生的考试作弊行为,一方面要加强诚信教育,提高监管力度,加大处罚措施,避免作弊的发生;另一方面还要从听觉障碍生的学习角度出发,探讨学生作弊的原因。根据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可知,听觉障碍生大多存在学习困难,大部分听觉障碍生入学时的阅读能力仅相当于普通高中二年级,个别学生甚至更低,这就造成其专注学习适应存在困难,对于那些专注强、难度大的课程,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不能让听觉障碍生完全掌握所学专注知识,从而导致作弊的心理倾向。因此,应该修订听觉障碍生的课程设置,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更新教学条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学习质量,从源头上减少听觉障碍生的作弊行为。

4 参考文献

[2] 张海丛。健听生与听障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国内特殊教育,2004(4):22-25、

[3] 李强,张然,鲍国东。聋人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国内特殊教育,2004(2):68-71、

[4] 黄锦玲,娄星明。聋人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国内特殊教育,2006(10):32-35、

[5] 李强,乐国安,张然,等。聋哑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国内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67-269、

[7] 蔡楷有。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其控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5):248-250、

[11]竺培梁。如何分析心理测验的内容效度。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5):32-34、

[12]林幸宇。高校学生越轨行为研究:对W高校学生越轨现象的调查与分析。山东:烟台,2008、

[14]刘盈江。聋人犯罪心理成因的研究。国内特殊教育,2005(5):65-68、

[16]陆立忠,杨子丽。对聋生走上社会后的犯罪预测研究。国内特殊教育,2006(3):21-24、

第8篇: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特殊儿童;性教育;现状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精神文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关注特殊儿童的权益以及社会的接纳程度,而特殊儿童的性教育成为不可避免的内容之一。

特殊儿童,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在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中分为天才、智力落后、身体和感官有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及其他健康损害、言语障碍、行为异常、学习障碍等类型。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各个国家规定的具体种类数量和名称不尽相同,例如,美国的法令规定残疾儿童有11类,日本的法令规定有8类。可以在发现残疾后即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达到更佳的康复水平、减少残疾的不良后果,从而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平等的成员。

一、国内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一些文献参考分析,发现我国性教育研究虽起步较晚,

但是研究成果颇多,其研究特点归纳如下:

1、研究内容丰富

包括性教育模式、性教育原则、性教育教材、性教育课程设置等。国外一些国家的性教育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对于国内性教育的启示。

2、研究的目的

主要有两点,通过引进分析国外的可取之处,来为我国性教育的完善提供启示;另一点,就是调查归纳分析我国的性教育的现状,揭示我国性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策。

3、研究领域涉及范围广

研究的领域涉及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特殊教育。

4、研究对象的多样化,对不同群体的性教育的研究

群体划分的标准是以对象的年龄特征、身份属性或障碍种类等。例如,若从身份属性来看,有对于留守儿童的性教育研究、对于农村青年的性教育研究;若从年龄特征来看,有对于青春期少年的性教育研究、小学性教育研究、3~12岁儿童的性教育研究等。

二、国内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时间多在2000年以后,并且研究的数量远少于普通学生的性教育研究,根据特殊教育中不同对象,其特点归纳如下:

1、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性教育

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的现状;智力障碍儿童常见的性问题;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的教学原则及内容;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课程的开发。

陈莲俊(2009)在上海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调查报告中曾对上海成年智障人士的性教育情况作了调查,调查发现:成年智障人士存在较强烈的性教育需求;家长和对性教育在认识上持肯定态度,但是在世纪的教学过程中仍有所回避;目前在机构中性教育教学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材料缺乏以及教学能力的不足。

在上海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学研究中,根据初期调查,组织编写性教育教学方面的材料,对29名成年智障人士开展实验教学,评估其教学成效。通过其调查发现,成年智障人士在接受性教育前,对性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科学,对恋爱交友技能需求强烈;性教育教学有助于智障人士对于性知识的掌握,但是效果保持不理想。

熊利平(2004)在智力障碍认识性教育原则初探中,讨论了智障人士性教育的现状和智力障碍认识发展的情况,阐明了智力障碍人士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着重论述了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一些原则:正面教育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终身教育原则,综合教育原则;循序渐进;注意教育技巧的原则。

毛荣建(2010)在国内智障儿童性教育探析中,探讨分析了智障儿童性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智障儿童性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并指出智障儿童的性教育是被忽视的,2003年特殊教育“十五”规划中次正式提出智障者的性教育问题,但至今为止智障者的性教育及其相关研究仍有很大空白,仍然和现实的需求差距非常大。

刘灿(2011)在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中的问题、实践与思考中,通过调查揭示了智力障碍儿童在性教育存在家庭教育不足、学校教育缺失和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

障碍儿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性教育目标、性教育的课程内容。

种华东(2011)在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通过单一被试方法,利用开发的性教育课程进行实验研究,对比基线结果,并对未来智力障碍儿童的课程开发提出了若干意见。

王雁,李海燕(2004)韩国智力落后儿童性教育的发展及启示中,从性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几个方面,对韩国智力落后儿童的性教育情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因为是韩国培智学校中智力落后学生出现率更高的,所以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行为的指导成了性教育中的核心课题;另外特别强调通过性教育让智力落后学生认识到的隐私性,教会其分辨公共场所及私人的隐蔽场所。关于智力落后儿童的性教育目标,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目标,并且运用的方法也是丰富多样的,有讲授法、时间法、主题活动、角色扮演游戏、集体讨论和提问法等。

2、聋人群体的性教育

探讨了聋人学校对于不同模式的性健康教育的研究;聋校性教育的现状,包括聋生的性心理发展不成熟,对性知识了解的缺乏,并且聋生性知识的来源很少是父母和教师,而是录像、网络和书刊杂志,我国聋校的性教育是相对缺乏的状态。

陈洁(2010)在聋校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通过对不同省份两所聋校的九年级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我国聋校性教育现状为聋生获取性知识途径狭窄;聋生对青春发育过程中自己性器官的成熟以及外部生理体征的变化缺乏足够了解;并且绝大多数聋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和婚姻观。

三、国外研究现状

Efrosini Kalyva(2009)研究分析了教师对高功能自闭症、低功能自闭症以及亚斯伯格症这三类对象呈现出的与性相关的行为的看法。与高功能自闭症和亚斯伯格症相比,低功能自闭症呈现出更少的可被接纳的与性相关的行为。通过研究发现,非常有必要对自闭症候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

Zafer Bekirogullari(2011)的研究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家与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随机的半结构化访谈,来了解他们对成年孤独症性教育的不同方面的看法。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与普通个体相比,孤独症儿童在智力和生理的发展上都有所不同,并且在社会性及社会交往上落后于普通个体;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孤独症个体知识在社会性和交往上落后于普通个体;多数教育教师认为如果对孤独症儿童不给予适当的性教育,那么孤独症个体的压力感会上升,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孤独症个体如果不给予适当的性教育,他们会出现攻击异性或产生同性恋行为等交往的问题。

Balázs Tarnai,Pamela S。Wolfe(2008)在研究中讨论了社会故事法对于孤独症个体性教育的作用,以及为孤独症个体的照料者和教育者提供一下对于孤独症个体在健康和性生活方面的建议。

通过对一些外文文献分析,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就已有对智力障碍儿童、聋童的性教育的研究,在近十年中,性教育多是集中在以孤独症为研究主体。

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特殊儿童的性教育问题渐渐成为我国性教育中热议的焦点。然而,与国外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相比,我国的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仍存在很多的不足。

,我国特殊儿童的性教育可以说在近十年才刚刚起步,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目标、教育原则以及课程设计的初探阶段,尚无可具体操作实施的教材以及教学方法。

第二,目前我国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中,多是对智力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学生或以聋生为对象的,缺少以孤独症等其他儿童作为对象的研究。而孤独症儿童的性教育研究恰是近十年来性教育研究中的热点。以不同儿童为主体的研究将是特殊儿童性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2]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安康出版社,2006、

[4]陈莲俊。上海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2008:37-42、

[5]熊利平,张文京。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原则初探[J]。国内特殊教育:2004(07):60-62、

[7]毛荣建。国内智障儿童性教育探析[A]。国内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

[8]刘灿。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中的问题、实践与思考[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6):32、

[9]种华东。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D]。重庆:重庆师范教育科学学院,2011:1-7、

[10]王雁,李海燕。韩国智力落后儿童性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国内特殊教育,2004(01):84-88、

[14]Efrosini Kalyva。 Teachers’ perspectives of the sexuality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09,4(3):433-437、

[16]Balázs Tarnai,Pamela S。 Wolfe。 Social Storie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for Persons with Autism/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J]。 Sexuality and Disability,2008,26(1):29-36、

第9篇: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 R74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000-6729(2008)011-0837-06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3统计方法

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人口社会学构成情况及两组问卷各因子原始分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描述问卷各因子的相关性; 将各因子分均等分成3个等级,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构成情况; 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χ2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因子,采用后退法Wald筛选变量。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

2 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3各问卷因子分的相关分析

将各问卷因子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可见多数因子间有低度和中度相关(见表3)。

2.4 强迫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2.4.2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选择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即将F1、F4、F5、M1、M4,负性生活事件,积极、消极应对,家庭亲密度之差,适应性之差因子为自变量,以是否罹患强迫障碍为因变量,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3个因素进入模型,强迫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是积极应对方式(OR=0.14); 危险因素是消极应对方式(OR=3.74)和家庭适应性之差(OR=5.97) (见表4)。

2.5 职业构成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分析

3 讨论

此外,本研究选择的对照是医务人员及其家属,而中较多的人具有强迫特点[26],这种情况可能会对本研究中与强迫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的识别造成混杂;但结果显示对照组“医护人员”的职业因素没有造成各因子之间的明显差异,因此“医护人员”这种职业因素不会对本研究的心理、社会因素的识别造成干扰。

志谢:本研究资料收集得到党卫民老师、李志武、禚传君、迟锐、卢瑾、张新乔同学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2]Kochan LD,Qureshi AI,Fallon BA。 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obsessive-pulsive disorder(abstract)[J]。 Curr Psychiatry Report。 2000,2(4):327-334、

[4]Takafumi Y,Chiaki T,Yoshitake M,et al。 Paternal overprotection in obsessive-pulsive disorder and depression with obsessive traits[J]。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5,59:533-538、

[7]Matheson K,Anisman H。 Systems of Coping Associated with Dysphoria,Anxiety and Depressive Illness: A Multivariate Profile Perspective[J]。 Stress,2003,6(3):223-234、

[8]Albert U,Maina G,Bogetto F,et al。 The role of recent life events in the onset of obsessive-pulsive disorder (abstract) [J]。 CNS Spectr,2000,5(12):44-50、

[9]Huppert JD,Franklin M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obsessive-pulsive disorder: an update[J]。Curr。Psyc-hiatry Rep。 2005; 7(4):268-273、

[20]Tugreon L,O\'connor K P,Marchand A,et al。 Recollec-tion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pulsive disorder and panic disorder with agoraphobia(abstract) [J]。 Acta Psychiatr Scand,2002,105(4):310-316、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 篇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调查报告

【关键词】心理弹性;留守儿童;保护性因素;教育启示

一、问题提出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不能跟随父母一起生活、接受父母监护,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或独自生活的儿童[1] 。有研究表明,虽然农村留守儿童都不同程度面临着家庭结构不完整,“亲子教育”缺失,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教育和关爱,甚至在低次的物质生活环境下成长,难以享受较好的教育条件和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是农村留守儿童并不是一个完全同质的群体。他们当中有些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长期心理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出现了心理发展问题;另一些儿童并没有因为亲子分离或生活窘困而导致行为不端、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反而显现出良好发展趋势,甚至改变不利境遇获得成功[2]。从心理弹性理论的角度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差异性,或许可以寻找其中影响差异的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来增强他们的自身心理弹性,积极应对不利情景。

心理弹性( resilience),也译为抗逆力、复原力、心理韧性等,强调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和内在潜力,是近二三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兴热点领域[3]。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和逆境时能够很好地应对,甚至在逆境中获得较好发展的能力[4],它意味着心理弹性并非只有个别特殊个体才拥有的天赋能力,而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只不过心理弹性水平会因个体不同或者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效果。

研究者考察人的心理弹性发生、发展及机制,涉及两个关键性因素,即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保护性因素即是指那些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事件,减少消极发展结果出现可能性的个人或环境因素[5];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目前有相当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将影响儿童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分为两大类,即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家庭以外的因素[6]。

目前,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三点问题:(1)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内部间个体积极适应差异研究较少。从已有文献来看,研究者一般都是从亲子教育的缺失、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有效的沟通、代养或寄养环境对留守儿童人格、心理健康、行为、学习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来进行讨论,但这些研究更关注与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7]。(2)留守儿童研究的调查对象基本上是小学、中学阶段的孩子(如周宗奎,2005;李宝峰,2005;范方、桑标,2005;王东宇、王丽芬,2005;陈绪忠、王莉萍,2005;林宏,2003;王东宇,2002、等等),而学龄前被留守的孩子,研究界较少涉及,研究难度更大,也更迫切需要心理学研究的关注与涉足。(3)缺乏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测量工具。首先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并没有直接的外来经验可以借鉴;其次西方量表是否涵盖了国内人心理韧性的内容?传统逆境观中的“逆境出人才”“祸福相倚”等观念以及国内人行为的独特方式并未包含或反映在西方量表中[8]。目前针对国内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弹性问卷被试多为初中生(如胡月琴、甘怡群,2008;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2007),而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弹性问卷目前还没有。

心理弹性理论认为,保护性因素是能减轻处境不利儿童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儿童弹性发展的因素。寻找并促进儿童弹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是当前研究者的主要关注点[9]。在保护因子当中家庭因素对个体早期发展的影响巨大[10]。本研究考察的对象是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是他们成长的主要场所,而孩子在幼儿园的发展状况也是在更初于家庭教育中形成的发展雏形的基础上的延伸。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我们更应该深入家庭内部挖掘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探讨家庭环境因素中的保护性因素,以此帮助他们挖掘和提高这些因素的相关方面,来增强他们自身的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积极地适应留守生活。同时,期望能将有关重要的经验运用到更多有着相似生活背景却仍然适应不好的孩子身上,为之提供干预的方法和帮助的途径,以减少不利情境对他们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2、 研究工具

正式施测问卷共由44个项目组成,包含8个因素,其中两个家庭外素即包括教师关怀与人际协助两个因素;家庭为一个因素,即亲人关怀;五个个体因素:自我效能、社会能力、情绪控制、问题解决、目标专注(见表2)。

其中个体因素的含义如下:自我效能指的是对自己的能力信任,如“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能做好”“我觉得自己是个能干的小朋友”;社会能力包括合作参与、沟通、共情,即能够适应人际关系,能与别人一起共事,能与别人交流感情和思想,能理解和关心他人经历和感受,如“我喜欢和朋友一起玩、一起学本领”“我的朋友大多都很可爱”“当我发现有人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也会难过”;情绪控制包括对情绪的发泄、期望、控制、忍受,指的是对自己情绪的稳定和把握,如“如果有人说了伤害我的话,我会小声的告诉他,希望他不要这样做”“遇到很生气的事情,我有办法让自己不生气”;问题解决指的是在作决定和采取行动前能够谨慎考虑并权衡,如“当我需要帮助时,我会找朋友或者长辈商量”;目标专注指的是对未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梦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望,如“我想上小学”“我有自己的梦想”。

3、 研究数据处理

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并剔除无效问卷,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量表的测量学分析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量表信度检验

内在一致性信度:内在一致性信度反映的是测验内部的一致性,即项目同质性。问卷信度测量采用分半信度指标,得出信度r=0.704;采用同质性信度指标,校正后的克龙巴赫系数为r=0.704、信度指标达到更小可接受值,表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良好,项目同质性高。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量表效度测验

结构效度:本研究采用了国内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构想模型[11],用观测到的数据与构想模型进行拟合,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测量模型的整体拟合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素结构清晰,与研究的理论构想相吻合,各项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其拟合指标如表3所示。

本研究所编制的问卷,χ2/df等于2.862、RMSEA等于0.061、可以认为模型的整体拟合度比较好,所编制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整体状况

为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受各因素影响状况,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的整体状况进行统计性描述,具体的结果见表4、

本研究的问卷采用的两点计分,1分代表的实际意义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处于好的水平,0分代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处于不好的水平。从表4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总体平均分为0.75、在八个维度的平均分都在0.5以上,说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整体处于较好水平,其中教师关怀和目标专注得分比较的高,分别为0.8和0.83、其次是自我效能,得分是0.79、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在亲人关怀表现较为一般,平均得分为0.66分,处于中等水平。

3、 父母外出情况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为了解父母外出的不同形式在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造成的差异,我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父母外出情况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优于父母共同外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父母外出优于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

4、 父母在外的时间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为了解父母外出时间的不同在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造成的差异,我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比较,见表7、

由表7可知,父母在外时间长短不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父母在外时间成负相关,即父母在外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

5、 亲子沟通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为了解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频率的不同在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造成的差异,我们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见表8、

由表8可知,与父母沟通频率不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频率越高,心理弹性越高。

6、 与父母团聚的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比较,来考察与父母团聚的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造成的影响,结果见表9、

由表9可知,与父母团聚频率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多重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有随着与父母团聚频率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即与父母团聚的间隔时间越长,与父母团聚的次数越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

7、 照养方式不同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由于本研究的被试中没有单独由父亲照养和其他亲戚照养的留守儿童,所以只比较了祖父母和母亲照养两类。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来考察不同照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造成的影响,结果见表10、

由表10可知,照养方式的不同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由母亲担任照养任务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高于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担任照养任务的留守儿童。

四、结果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整体状况较好

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整体状况的八个维度中,教师关怀与目标专注起到保护因素的作用。

目标专注方面,虽然学龄前儿童对成人社会的责任并不是十分了解,但他们对父母打工的事情逐渐有一些认识,他们能体会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辛酸,也产生了对父母的心疼和关心。许多儿童在被问及是否有自己的梦想时,回答的都是“长大了想帮妈妈干活”,在面临着较为贫困的生活条件和父母情感缺失的不利因素下,农村留守儿童选择积极且更为实际的的目标支撑。

教师关怀方面,面对环境中的父母亲情缺失这一危险因素时,留守儿童转向与幼儿园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父母外出给留守儿童所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教师关怀起到了保护作用。

(二)农村留守儿童中女生心理弹性高于男生

这个结果与李永鑫(2008)的研究结果“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的提高会影响到心理弹性的提高”是一致的。

(三)父亲外出工作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高于其他情况

本研究调查显示,父亲外出工作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高于其他情况,母亲外出工作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更低。Klein在对6岁~12岁家庭贫困的非裔美国儿童的研究中发现,支持性的母子关系和儿童的抑郁、儿童的行为混乱两者都存在负相关[14]。这说明母亲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这就提示我们,在父母选择外出打工的时候,母亲更好不要单独外出打工。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时间越短其心理弹性越高

本研究调查显示,父母在外时间长短不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父母在外时间成负相关,即父母在外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

(五)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频率越高心理弹性越高

调查发现,父母与孩子沟通频率越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越高;反之亦然。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经常外出打工,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就比较少,父母如果能经常和孩子联系的话,就给他们增加了亲子交流的机会,从而减少由于父母不在而产生的负面的影响,提高留守儿童所能感受到的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程度,减少不利因素对他们的影响。而且父母经常与孩子联系,询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也可以增强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值。如果父母外出打工,不常和孩子联系,必然会对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都造成很大的影响,还会给孩子留下父母不关心他们的感觉。

所以,如果父母在外出又不能经常回家看看,要经常给儿童打电话进行联系,虽然不能完全取代父母在家的情形,但是这种联系的增多也是一种亲情的延续或补偿,让这部分留守儿童同样能够感受到更多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起到维持正常亲子关系的作用。

(六)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频率越高心理弹性越高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如果经常回家探望的话,就给他们增加了亲子交流的机会,减少了由于孩子对父母的思念而引起的孤独感,这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弹性的提高。所以,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儿童,特别是在重大节日或事件的时间,更应该和孩子在一起。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经常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所在地团聚,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

(七)由母亲照养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高于其他情况

由于本研究的被试中没有单独由父亲照养和其他亲戚照养的留守儿童,所以只比较了祖父母和母亲照养两类。研究显示母亲担任照养任务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高于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担任照养任务的儿童。

这可能是因为母亲不仅能在生活上给予儿童悉心照料,在情感上也能给他们比较恰当的关心与支持,这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弹性的提高。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等亲戚对儿童的照养往往只能局限在生活上,对孩子心理与精神上的需要很少关注, 缺乏必要的关心和支持。其次隔代照养更易出现纵容、溺爱现象。再次,在农村的祖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较低,教育观念较为落后,这对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健康发展都是是不利的。基于此,笔者建议在父母外出时,更好由母亲留在家中担任照养子女的任务。

五、教育启示

(一)要克服各种困难,尽量留下一方在家里照顾孩子

(二)双双外出打工的父母要选择好监护人

留守儿童的家长必须与监护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也要让监护人充分了解亲身父母的要求以及孩子的性格特点,使他们能有的放矢地对留守孩子进行教育;二是给予孩子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这样就可能让留守孩子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确保父母外出后孩子能被有效照管,使留守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影响。

(三)尽量多与孩子沟通互动,增进相互感情

(四)监护人应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家教方法

(五)与教师积极配合引导正确认识压力或逆境,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评价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幼儿园、学校、社区、社会的关注。良好的学校教育,有利的社会支持对于他们积极的状态应逆境和压力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弹性都是很有帮助的,而心理弹性的形成又会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曾守锤,吴华清。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J]。宁波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7、(4)。

[3]宋娟。优秀贫困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2007、

[ 5 ]周福林,段成容。留守儿童综述[ J ] 。人口学刊,2006、(3):33~3520、

[6] 庄国土。近20年福建长乐人出国美国的动机和条件—以长乐实地调查为主的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1)。

[7]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

[11] 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2):98~102、

[12] 马欣川。运用挫折教育培养儿童的心理耐受力[J]。学前教育研究,2000、(3):79、

[14] Klein K,Forehand R。Family processes as resources for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exposed to a constellation of so-ciodemographic risk factors[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2000、(29)。

[16]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 篇2:

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应用

一、引言

二、心理弹性理论的定义、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一)定义

Masten认为心理弹性是指在逆境中一类有特点的积极适应的模式,其包含两种判断:,对行为的期望而言,那个人都是做得好或更好的判断。第二,减少对好的结果威胁的判断。

(二)影响因素

(三)理论模型

Masten认为,现在有两种主要的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心理弹性,分别是变量集中的弹力模型和人集中的弹力模型。

以变量为中心的弹力模型考虑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分为可加模型、交互式模型和间接模型。可加模型认为,风险和资源都可以直接单独地影响个体,但是更终的结果取决于谁的影响力更大。交互式模型认为,一个变量有调节作用,能够改变风险或是资产变量的影响,如减少个体易感性或是激活威胁保护系统,能促进儿童个体的发展,这种变量可以称为调节剂或保护因素。间接模型关注某个变量的中介效应,如家庭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方面,保护性因素通过中介因素对儿童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危险性因素通过中介因素受到阻碍,从而使个体获得良好的发展。

近些年来,对于心理弹性的解释更多的是趋向于径模型。因为经典的弹性全面诊断模型有相当数量的时间跨度,风险和资源衡量弹性不是瞬时现象而是随着时间在变化。心理弹性径模型,它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更明确的方式追踪行为的动态系统模型。该理论认为,生命历程是个体对好的结果进行探索,对不适应结果进行反抗的过程,主要分为三种径模式:径A反映了一个成长在高危环境中的孩子能一直生活得很好。径B反映了本身适应很好的孩子,突然受到重大的打击和恢复的过程。径C反映了弹性发展的晚期模式,在高风险环境中适应不好的孩子,提供给他生活改变的机会,从而适应生活。如高危青年寻求第二次机会,参加军事服务、培养积极浪漫的关系、确定新的方向。

以往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易出现一些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但是对那些在心理和情感方面发展很好的留守儿童而言,心理弹性理论认为的可能原因有:一是个人特质,如智商高、积极乐观、外向等。二是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如有效的父母教养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等。留守儿童在心理和情感方面适应良好的现象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内外因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三、心理弹性理论作用机制和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措施

,学校是适学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而言,在家庭中,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易出现心灵孤寂和情感缺失,学校老师在心灵上的支持和关爱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不仅能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自信地处理不利情景,还能帮他们脱离因与父母长期分离而处的危险情境,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如,学校组织定期家訪,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培训专注心理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及时解决;开展心理健康课,培养留守儿童自尊、自信、乐观、开朗等良好的人格品质,尤其要教给留守儿童应对挫折和调控情绪的技巧;组织在校留守儿童团体,进行团体内自助。

第二,留守儿童是社会上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社会和社区的关注和重视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弹性理论认为,有效的学校管理、创办社会组织、高水平的公共安全设施、良好的社会紧急服务及公共健康服务都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弹性,使其顺利面对不利情景。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社会和社区要及时预防或减少危险性因素的影响,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以减少留守儿童抽烟、酗酒及物质滥用等不良行为;通过志愿者行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帮助。同时提供各种健康娱乐设施资源,如社区可以专门为留守儿童开放儿童俱乐部、休闲娱乐、绿色网吧等,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参加健康的娱乐活动;创建良好的社会紧急服务和公共健康服务系统,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紧急卫生服务,为他们进行定期身体检查,保障他们的健康。

(作者系郑州教育系学生;指导老师系郑州教育系研究生导师葛操教授)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 篇3: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探究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社会凝聚;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一)文献综述

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心理学多关注留守儿童的人格保护、 情感特点、 心理健康、 心理弹性 等,社会学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交网络、 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化进程 等。本研究将结合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弹性理论和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凝聚理论,来探究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赵景欣、申继亮从有关个体发展的理论历史发展入手构建了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认为理解“留守”这一环境与儿童发展以及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作用方式是认识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或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该文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模型,对远环境与近环境以及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与儿童发展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探讨,更后,基于生态模型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建议。留守儿童生态模型的构建给予了我们介入留守儿童服务理论上的支持,并且给予了我们新的介入思,比如增强留守儿童的保护性因素。唐有财、符平认为之前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是静态的,在留守儿童的动态研究上是缺失的,并且认为动态视角更能够反映出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 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实际上是在留守与流动的状态之间不停地转化,而这样频繁的身份转化让他们难以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化场域,留守儿童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在留守与流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么,基于动态视角,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也可以是双面性的,比如与父母或同伴群体的联结感会因联结对象而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积极或者消极作用。

(二)概念界定

1、 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

2、 心理弹性

对心理弹性的关注和研究促使人们从多重结果的角度审视压力/逆境之于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以积极的角度看待压力/逆境中人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变化,从多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弹性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促进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以至一生的发展和潜能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在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中,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贯穿于心理弹性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弹性。 关于儿童心理的弹性变量,当前研究大多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即儿童的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家庭以外的因素。 这种划分方式偏向于形式上的分类,虽然全面但是未必有内容上的综合性,我们不易从中看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而社会凝聚理论中的核心变量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赫希社会凝聚理论可以为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提供重要的社会因素视角和更具综合性的分析变量。

在心理弹性方面,我们拟定的定义是——个体在面对重大压力或不良情境时,身心仍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的一种能力,或者个体在面对逆境、挫折、创伤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事件时能积极适应的一种能力。对于心理弹性,学界存在两点基本共识:一是心理弹性是个体身处不利处境的一种表现;二是心理弹性指向一种积极结果,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3、 赫希的社会凝聚理论

赫希的社会凝聚理论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联结感,大众性投入,常规活动参加,信念。在预调查中,我们发现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都很少有集体的课外活动,对信念的意识也很朦胧甚至几乎没有。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选取了联结感和大众性投入这两个与留守儿童成长联系更为紧密的指标,来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性因素进行测量。联结感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关爱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关爱和体谅他人的感受,担心对他人的伤害。这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联带,包括对父母等家庭成员、朋友、伙伴等,也泛指群体如家庭、邻里和学校等。大众性投入指一个人对社会主流性行为如教育和职业等方面投入的时间、金钱和能量。另外,赫希社会凝聚理论也有不完善之处,有学者认为赫希关于“所有形式的联结感都有助于预防或减少青少年犯罪”这一论断与许多研究结果相违背,学者们发现联结感的影响还取决于联结对象。 而心理弹性理论兼顾影响因素的保护性与危险性,因此我们结合两种理论视角进行探究。

(三)研究问题

基于实际调研与理论梳理,本研究试图探讨的问题有:

,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在留守逆境下的心理弹性现状如何?

第二,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中的哪些因素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湖北省三个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调查采取的是经验分和随机抽样的方法,数据分析使用SPSS.20的统计分析软件,采用了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选取武汉、潜江与天门三座城,在武汉选择了江夏区和新洲区,潜江选择了后湖镇,天门选取了张港镇作为调查点,总共选取了四个镇或区 ,共五所小学、四所中学。根据分与随机抽样方法,首先确定每所学校的四、五、初一、初二年级总共及分别有多少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其次确定每年级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更后进行问卷调查,具体步骤为,我们在每一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在该班级中调查所有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若是该班中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多,则随机抽取部分留守儿童,若少于样本数,则继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行以上操作,以此类推,更终确定完成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份,有效回收率为98.1%。

(二)变量设定

1、因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重大压力或不良情境时,身心仍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的一种能力。本研究采用的是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该量表由胡月琴、甘怡群等在2008年编制,符合测量学的信度和效度要求。该量表有5个因子,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以及人际协助,问题的答项设置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说不清”、“比较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得分越高,说明儿童在该项目上的心理弹性越强。

三、研究结果

(一)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概况

(二)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联结感、大众性投入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三)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对心理弹性的影响探究

为比较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的各相关性因素对心理弹性的预测程度,我们将心理弹性作为因变量,将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作为自变量,分别将联结感维度中的各相关性因素与大众性投入维度中的各相关性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更后将二者中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共同加入回归方程中进行分析,结果详见表4、

(四)人口学变量、联结感及大众性投入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探究

2、现监护人:Z1:爸爸=1、其他=0、

Z2:妈妈=1、其他=0、

Z3: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1、其他=0、

3、父母期望:“健康就好,钱和学历可以不高”“没有要求”=1、其它两项=0、

四、讨论与启示

作者:宋霞 毛丽丹 金小红

本文来自99学术网(.99xueshu。),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对犯罪的影响研究论文”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亲子关系对犯罪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令人惊讶的发现)

自己生的孩子送人一般不构成犯罪,除非特殊困难无力抚养且符合一定条件。遗弃罪构成要件包括侵犯被害人平等权利、拒绝扶养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且情节恶劣。遗弃罪原则上为公诉案件,但被害人可以提供证据后作为自诉案件受理。遗弃罪是指拒绝履行赡养和抚养义务,具备履行能力且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

分析

一、自己生的孩子送人构成犯罪嘛

自己生的孩子送人一般不构成犯罪。

1、生父母确因特殊困难无力抚养,且送养须双方共同送养;

2、生父母一方不明或者查找不到的可以单方送养;

3、配偶一方死亡,另一方送养未成年子女的,死亡一方的父母有优先抚养的权利;

4、收养人要符合收养条件;

5、如果排除上述的情况,这种行为就会涉嫌构成遗弃罪。

二、遗弃罪构成要件

遗弃罪构成要件如下:

1、客体侵犯了被害人在家庭成员中的平等权利;

2、客观方面,对于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应当予以扶养,拒绝扶养,情节恶劣;

3、主体是对被遗弃者有扶养义务且有抚养能力的人;

4、主观上知道自己应该履行扶养义务,拒绝扶养。

三、遗弃罪到底是公诉案件还是自诉案件

遗弃罪原则上是公诉案件,只有在没有提起公诉的时候,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犯有遗弃罪的时候,法院才能作为自诉案件受理。公诉转自诉案件是指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已经作出不予追究的书面决定的案件。遗弃罪,是指行为人拒绝对其负有赡养和抚养的人履行义务,其本身具有履行义务的能力,被赡养和抚养的人并因其不作为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拓展延伸

自己生的孩子送人是否违法?

依据

安康人民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六章 政策保护 第九十五条 民政部门进行收养评估后,可以依法将其长期监护的未成年人交由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收养。收养关系成立后,民政部门与未成年人的监护关系终止。

在家庭教育方面,通过这几年的生活与实践,陆续把点滴感悟写下来,一则如实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二则希望与家长们交流,共同提高。我认为,夫妻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夫妻合作协调。首先,夫妻二人在教育原则和思想上要高度一致,比如,严格要求,不溺爱,诚实,不贪不便宜,等等;其次,相互配合,孩子犯错误之后,一方严厉批评,也许当时孩子想不明白,或不好接受,另一方则在私下和言悦色地指出孩子的错误所在,并说刚才爸爸或妈妈严厉地批评你因为太爱你了。正所谓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这样一唱一和,孩子自然会从内心深处接受批评,承认错误。

2、把礼貌教育贯穿始终。礼貌是当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礼貌教育一定要从生活小处着手,首先父母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文明习惯。其次,必要时适当给予孩子指点和教育,切记,不要说的过多,让孩子反感。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教育孩子早睡早起,适当锻炼身体,绝不能熬夜;其次,饮食科学,不要偏食和吃的过饱,也不能营养过剩。让孩子知道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的健康、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作用很大。

4、讲究原则,不能溺爱孩子。高尔基说:爱孩子是连母鸡都能做到的事情。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重要的是如何爱。孩子长大以后发展的结果各不相同,从小到大家庭的影响和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一些父母,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果不满足就哭闹,父母心痛,于是就满足,其实这正助长的孩子的不良品质。其实,提出不合理要求,已经不应该,不满足就闹,更是错上加错。当孩子提高不合理要求时,家长应坚决拒绝,孩子也许就不那么哭闹了。孩子的哭闹往往是家长态度的助长结果。

5、排除或减少来自祖辈的干扰。国内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溺爱孩子,是一个普遍现象。如果不住一起更好,如果一家三代四代同住,年轻的父母也许会操更多的心,因为一方面要教育孩子,另一方面还要教育老人,而且教育老人比教育小孩难度往往更大。

6、教孩子学会宽容和大度。多鼓励孩子到孩子中去,在孩子与孩子交往中,鼓励孩子懂得谦让、宽容和大方在。可以让孩子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家长就热情接待,这样能让孩子学会热情待人,同时家长的。热情也让孩子在朋友中很有“面子”,很有自信。切不可怕把家里搞乱而不让孩子的朋友来家里,更不能对孩子的朋友冷淡,那样会让孩子很丢面子,让自己在朋友中抬不起头,同时也疏远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通过观看扬州讲坛中大师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所学校。因此,家长必须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家庭教育并不只是教育单方面,更重要的是优秀教养的培养。

大师视频中讲到一个小故事,是关于父亲问他赞美孩子学习和品德都很棒的时候,为什么用的词语是品学兼优而不是学品兼优。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夸奖语,这里就充分体现了:学问之上,品德更重要。孩子品德的教育,家长一定要做到身体力行。身教,言教,境教都必不可少,环境对人的塑造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所以别忽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父母的角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保持立场一致,但角色要互补。承诺给孩子的事情就要做到,所以每一个承诺都要认真,不要总是敷衍哄孩子。

我们常常会思考“爱的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因为很多父母没能正确理解这里提到的爱,因而把孩子宠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爱的教育不是溺爱,而是用正确的方式教育。那就是:对的要鼓励,错的要改正,孩子必须在家长的日常熏陶下形成正确的是非观。鼓励要恰当,不可盲目的给予奖励,造成孩子自负的`性格。同样,要给年轻人机会。犯错了就正确引导,告诉孩子:你错,我们都还在。所以别怕犯错,只要用心改正就好。

很多家长常说与孩子的代沟太大,很难相处。因为家长们忙于工作,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才导致这样的状况。所以家长与孩子要彼此多了解,常常要沟通,在沟通中促进与孩子的关系。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性向专长发展,只有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好的培养特长。

家庭教育也像一门艺术,用心投入其中,认真去做,领悟了相处之道便能更好的培养优秀的孩子,因为好家长胜过好老师。

通过在学校听胡玉敏校长的讲座,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我会好好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在这堂讲座上让我深感受益匪浅。

在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同时,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也让我体会到当教师难,做家长也难,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家长更难,就像胡玉敏校长说的:教育,更缺的是称职的家长。做称职的家长真是任重而道远,也是要跟着孩子学习成长,以适应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这次的讲座使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在尽力做好家长的同时也让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是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前觉得把孩子交给学校,老师,孩子的学习就靠老师的教育。通过讲座,我明白了家长要积极的投入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要和老师多沟通,多交流,从而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已取得教育的更好效果。

第二是要给孩子营造好的成长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礼貌待人,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先教做人,做人与学历同等重要。

现在我已深深体会到做家长是一门终身要学习的艺术,在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各方面对他能真确的引导,耐心的教育让孩子将来成为有用之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很难搭起良好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反过来也影响着家庭教育,同学的交往和老师的鼓励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孩子的成长必须靠家校共同努力。

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家庭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我会好好配合学校和家长教育好自己的学生,这次培训讲座生动而有意义,我深感受益匪浅。在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同时,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同时也使我更加亲切地体会到,当教师难,做家长也难,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更难。做一个好的家长真是任重而道远,幸好有这次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在尽力做好班的同时,使我在各方面也有了一些不同程度地改变和提高,现将粗浅体会浅述如下:

是教育观念的改变。通过专家的讲座,使我了解了学校对学生的要求,知道了如何配合学校做学生的教育工作。因为我感觉孩子更听老师的话,以前,我甚至这样认为,我将孩子送进学校,学好学坏就靠学校老师了,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家长要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之中,要和老师多沟通、多交流,从而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取得教育的更好效果。通过老师的讲座,使我明白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培养孩子的自信是成功的秘诀,培养良好的习惯比分数更重要。

第四关于孩子成才的看法。通过学习,明确了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时代要求社会造就复合型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我们就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单纯追求高分、高学历,而忽视孩子个性、意志、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教会孩子与不同的人共同相处,培养孩子的交往、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及与人合作精神,让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

通过这次家庭教育培训学习,体会颇深。下面我谈几点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太成熟的体会:

一、思想上,注重培养品德

1、待人诚实,处事踏实。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作为孩子的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家里我经常告诉他,你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人有礼貌、团结同学、做一名好学生。

2、要善良,富于同情心。教育孩子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论他的长相、他的家庭、他的学习成绩等有多么的不好,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要伸出你温暖的手来帮助他,让他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经常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潜移默化中孩子就领会到其中的真谛,当遇到现实情况时他不自觉地会去这样做。

3、学会尊重别人。尊敬师长,尊重同学,尊老爱幼。要想别人尊重你,你必须要尊重别人。对于辛辛苦苦教育我们的老师何止要尊敬,更应该是敬佩。尊老爱幼是我们安康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应该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5、规范孩子的行为。让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孩子在与家长、亲戚朋友、同学、伙伴的交流中也能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作为孩子的任老师,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去告诉孩子一些为人之道。孩子很能摸透家长的心理,有时候会揣测着你的意图,试探性地看你的脸色行事,觉得家长默认,可能就觉得我这样做是对的,以后可能还会继续这样做。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把握好度,适时地提醒孩子,让孩子能明辨是非,长大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学习上,培养兴趣,善于引导

1、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制定计划过程中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帮助,一边实施一边完善。

2、培养学习兴趣。在给他提要求的同时,也不想给他思想上施加过大的压力,我告诉他“不求、只求尽力”。在家里要和孩子做好朋友,听听他的心里话,因为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的思想,你才能知道他在想什么。

3、树立自信心。在学习生活当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教育孩子在我们以后的人生当中会遇到更多的挫折,树立自信心。只有以压不倒、打不垮的精神正确面对,努力想办法克服,我们才会生活地快乐幸福。

4、为孩子在家庭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在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知道该干什么,回到家里还要做作业。如果家长看电视或是在玩游戏孩子会觉得不公平,为什么我写作业你在玩?家长约束孩子也不会理直气壮。当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更好不要看电视或玩,你干点家务活也可以,起码孩子能找找平衡,再者不影响孩子。一块学习那更好不过了。

5、与孩子共同成长。家长要想让孩子爱读书,首先你也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多读有益的书就能长见识,明事理。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要赶上时代潮流多读书有百利而无一害。家长端着书读,孩子也会效仿,习惯也就成了自然。

三、生活上,培养自理能力和安全意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教育孩子按时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定时起床、饮食、休息、学习、运动,合理营养,不乱吃零食,保证身体健康等。

3、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如上学放学上的交通安全,在学校内不追逐、打闹,发现坏人坏事及时以适当方式报告老师、家长或其他可信任的成人。

四、树立老师的威信

孩子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老师为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劳是我们家长所无法比拟的。孩子处事的原则,做人的道理,知识的获得当然绝大部分是通过学校、老师来获得。我们家长只有密切配合支持老师的工作,理解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我参加了为期近半年的新疆家庭教育网络培训学习。通过学习,我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曾经的很多想法都发生了改变,我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我是一名初中教师同时也是家长,家庭教育学习让我真真切切感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取得家长的支持就是你工作成功的一半。”事实证明,这正是我们每位教师长期以来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学校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体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的重要性。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或者以“学生更听老师的话”“学生只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或者认为只要“学校教育得好”,其教育效果——孩子的成绩一定好。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促进学生教育发展。

先谈谈家庭教育的现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在我们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国内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更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C、“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和“超生游击队”现象更为突出,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农活,养家糊口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朋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二、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访,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三、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

如何才能使学生家长认识到自身的教育力量存在并更好地发挥其教育能量,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好配合,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呢?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有效果地帮助孩子成长。有的家长眼中只有“分数”,考了高分的孩子,就是完美,优秀的孩子,其他品德方面教育就不再重视。许多学生非常努力,但成绩提高不快,于是家长便断言“孩子笨”。这种态度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自卑以至放弃努力,折回给教师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对待成绩的方式上,要么是不闻不问,要么是求全责备,这些都会对学生教育起不良的作用。

家访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和家庭及其教育情况而与学生家长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延伸手段。在进行家访的过程中,“报忧不报喜”的家访往往会把重点放在罗列孩子的错误,意在指责家长的失职上,这样,就会让家长产生一种不愉快甚至抵触的心理,损害了家长的自尊心,就有可能会使家长情绪低落、态度冷漠,出现不配合老师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与家长交流时一定要学会尊重家长。一旦家长在心理上感觉得不到老师的尊重,就会容易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甚至与老师对立起来,这样就达不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要对家长以礼相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注意不要有伤害家长的言行,更不要有训斥家长的举动,这样才会使家长相信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才会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从而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积极主动的联系家长,加强与家长的双向沟通,以利于共同育人。

新世纪科技的发展,给予我们越来越方便的交际方式,例如更近流行的“校讯通”正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与家长取得联系和沟通的网络方式。得到赞赏的孩子必然树立学习的信心和提高学习的兴趣,有了家庭教育的同步,孩子才是真正地得到自己的教育,才会有更快更全面的发展。

一年来,学校家长学校在教育局的关心领导下,不断加强科研和创新工作,规范办好家长学校,积极推进母亲素养工程,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家长育人水平,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大教育氛围,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作出了贡献。

一、加强领导,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一年来,学校领导始终把家长学校工作视为学校创特色、立品牌的工作来抓,充分认识全面提高家长素质对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家长学校工作的领导,我校建立了以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为统领,校、班两级家长委员会为主体的领导组织机构,来全面指导家长学校工作。本学年我们组织召开两次领导小组例会,研究部署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和重大事项活动,听取家委会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同时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我们不断挖掘本地人力资源,成立了家长学校家长讲师团,为全校家长的教育培训提高服务。

家长学校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以及全体教师、家长的参与,家长学校如果没有社会各界参与,就难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因此,一年来,我校十分注重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配合,各企事业单位,居委会都以各种形式,积极支持,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为教育事业营造良好的`社会大背景。

二、加强管理,不断规范培训流程

三、深化研究,不断提升办学品质

一年来也得到了上级部门有关领导及同行的赏识与认可。妇联、教育局来我校调研家庭教育工作,对我校家庭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受到了好评。

通过一年来家长学校的实践,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家长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谐了家校关系,学校品牌得以提升。当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仍有很多。在新时期,我们将不断发扬传统,开拓创新,加强理论探新与实践摸索,密切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努力办出家长学校新成效,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

家庭教育并非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却始终充满着“新鲜度”,因为它与社会发展、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家庭、家长、社区、学校、老师……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我不喜欢手机控爸爸”、“学校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国内学生如何培养创造力”、“作业该老师检查还是家长的事”……

国内青少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表示,家庭教育远比学校教育开启古老得多,对孩子不应该一味要求成绩好,孩子从家人处接收更多的是生活教育和情感教育。尤其生活教育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针对有的家长称工作忙,无暇教育孩子,孙云晓引述了一件真实的事情,“有位父亲在西北工作了几十年,期间给女儿写了2000多封信。女儿称父亲是自己更敬爱的人,给予了她更大的帮助。所以关键在于是否有心。

在国内人民教育学院副院长申素平看来,现代家庭教育外溢性正在增强,对社会具有深刻影响。“国内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逐渐上升,多重原因中,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占据了更大比例。”据其透露,教育部正积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家庭教育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立法规划中。

曾有位母亲,认为学校的。一些共性化规定把孩子的个性给抹杀了,于是在网上发表了文章,引发热议。国内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注委员会常务理事方华认为,这正揭示了当前家校教育中,家长个性化要求与学校面向全体的“矛盾”。“所以更要发展新家校合作,将教育延伸到每时每刻。每个家庭都有自身的特质,要利用家庭教育,更好地补自己家孩子的‘短板’,扬孩子的‘长处’。”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强调,家校合作决不能把家庭变成另一个学校,照搬硬套,“虐待”孩子。他认为,虽然国家在推动中高考改革,破除唯分数论,但在当前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还是应借助家庭教育的个别性,以孩子的快乐为目的,激发孩子的创新和合作精神,形成错位优势。

鉴于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存短板问题,“知心姐姐”卢勤认为,只有土壤好,小苗才能长得好。学校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互动交流活动,吸引家长积极参与,以示范力量引领,争取实效。

目前,全国首个家校合作实验区已在江苏昆山启动,立足“十万台商、一批高科技人才、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现状,昆山计划在未来三年按照四步走策略,打造建立“共育、共建、共享、共生”的家校合作昆山模式。

家庭教育方面:

今年完成了自己制定的每年必须出去学习两次的计划,写了一些学习心得和做个案、生活的感悟。

2、工作:在工作举办了十多次家庭教育的公益课程,受惠家长达到300多人;在一个老师的帮助下在卫东小学举办了家庭教育相关知识的\'讲座;帮助十多个离家出走、逃学、不愿上学、自残、打骂父母的孩子回归正常的生活与学习。

加入了国内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教育公益活动---“十百千万工程”;与上的某些领导见面在关于开展青少年相关工作上达成了共识。

国学教育方面:

1、举办了冬、夏令营,都不是很成功,与自己的能力和团队有关,需做认真地思考和检查。

4、引导孩子们学习了三字经、弟子规、孝经、、论语,做到了因人施教。

5、举办了两次文庙祭孔(端午节与孔子诞辰),比预计的效果好多,如果设备齐全、到位,参与人再多些效果会更好些。

个人:

我的多年的鼻炎在北京学习时,感恩杨晓玲老师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帮我治好了!

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指导,是我一贯的做人本则;我不是完人,所以没有强求自己做到更好、更强;一切都是随心、随性而做的,那是我喜欢的事,所以我都在努力地做。

时间不够用,记性不够好这是目前更大的困惑,因为要学的实在是太多了,又无分身术,所以只能是一个一个慢慢地啃、练,相信在明年又会有一个暂新的自己!

明年的计划已在心里,一切都会实现的!在此祝福我遇到的所有贵人和帮助我成长的每一位家长、孩子,新的一年事业蒸蒸日上、学业突飞猛进!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该有一种做“大教育”的“大格局”胸怀,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三位一体,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1、首先要力争作好为人父母这个角色,认真去领会、学习、钻研、践行诸多专家、教授报告中的思想观点和育人方法,以自己的孩子为培养教育对象,让他们健康成长、进步,真正做一个“为国教子、为世育人”的教育楷模。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汇集身边的好友父母,共同探讨培养孩子的好方法,一方面使各自的所学所知得到相互印证,另一方面也使大家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同时更能够形成正确的、良性家庭育人氛围。

2、作为一名教师,家庭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同样适合于我们的学校教育,有了正确的育人理念、科学的育人方法,更能够指导我们的班级管理,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能与学生家长共同携起手来担负起教育学生的任务,效果将会更加突出,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校讯通等方式都是我们施展教育才能的广阔空间。

3、为真正做好家校沟通,使学校和家庭共同担负起培养教育学生的任务,要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加强对各级家长学校的有效指导,把我们的家长学校办好,办出效果来。

天下教育皆为一家,学历教育也许能幸福一时,幸福一人,而科学的家庭教育不仅仅会帮助困惑迷茫的家庭、挽救很多不幸,真正会幸福一个孩子、一个家庭,幸福几代,幸福整个社会、整个民族!

因为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从少女时代我就一直在学习专攻幼儿教育,至今时代变迁岁月蹉跎我仍在幼儿教育工作岗位上,因为一直有坚持不懈下去的信念所支撑着。

五天的学习是这样的紧凑而精彩纷呈现,几位教授是这样的博学和睿智,教我们更专注和精练的理论知识,还手把手教会我们一些实践工作中的专注技术、操练方案。我们这批学员都是如饥似渴的学习,通过几位教授讲师的授课及指导,我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并且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所从事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同时自己还是这样的欠缺和不足。

家长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教育好自己!作为一名老师同时我也是一位家长,而作为未来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我们,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提升,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无数困惑和迷茫的家庭,传以他们科学的、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我感到,做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要学的很多,要做的事是很多的,但首先要从自己的家庭教育改变起来,要真正的和谐幸福起来!成长,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更关键还是要将自己从前从事多年学前教育工作实践中那些零碎的经验真正化零为整,真正赋予专注知识及实践操作的实战灵魂;让自己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实处,做得扎实、到位,真正帮助到每个需要的人和家庭。漫长其修远兮,更坚信只要在上,就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

以下是自己做的一份目标书,以此真正激励和督促自己,朝着远方前行!

通过参加本期指导师培训的学习,真实明白了这项教育事业的真谛和重大意义,也对自己过去的一些不成熟不专注的家庭教育方法得到了反思和警醒,我发现自己热爱指导师这份工作。我想在5至6年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来指导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和孩子,为家庭教育指导事业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责任,以此作为一个目标来努力奋斗,自己觉得根据这个总目标要细化为几个细致的阶段性小目标,并要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实现它们,具体如下:

1、在半年之内,先从自己开始改变和修正,努力促进自己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更加融洽和谐。运用所学的专注知识方法来正解的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并促进自己家庭更加的和睦幸福。

2、在未来的一年之内,自己积极参加家庭教育专注知识的自学及集中学习,并积极向优秀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请教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和素养。

3、在未来的一至两年,帮助自己园内家长有效的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困扰,针对园内有问题家庭进行指导并跟踪调查,建立个体档案。在自己园内定期开展相对专注有实际意义和操作实效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并有效指导园内教师队伍在家庭教育专注知识方面的水平及质量。业余时间也积极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亲戚朋友,给予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

4、在未来的三至五年积极参加社会各类公益及非公益性质的家庭教育认识讲座,并努力尝试开展个人的工作,面向园外的家庭开放,真正走出自己的圈子,把家庭教育指导师做为自己一项真正的专职职业,并不断努力进修提升自己的,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指导师,为有需要的家庭和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责任。

5、在以后的每个日子里,我将与孩子共同成长,努力给孩子更良好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使自己和孩子及家人一直快乐和谐幸福的生活下去,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终生目标!

感谢吉林当代教育中心及安徽好德之家,感谢我的老师们和同学们,真诚盼望给予指正和引领帮助,我同你们在一起,一起努力,相信天会更蓝,安康民族会更幸福!

通过此次培训,满足了教师们迫切想学一些实用的方便操作的对自身生活有直接帮助的心理学知识,同时教师生活幸福的一个很大因素便是家庭的和谐和睦。如夫妻良好关系的构建,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婆媳之间的融洽相处等等。所以我们设计了此项目。

目前,许多有着十几年教龄的教师普遍反映不仅家庭婚姻面临着挑战,如“小三”的`威胁,夫妻共同话语的减少,而且与自己孩子的交流沟通也面临着挑战,所以教师学一点实用的家庭心理学是非常必要的,自己家庭幸福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也只有家庭和睦了,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良好的家庭心理学知识,可以让教师的家庭幸福,这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可以让教师无后顾之忧,在学校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教育工作,同时提升中小学生处理家庭问题的能力。本次培训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家庭、了解婚姻的特点、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彼此读懂,及时发现家庭的问题,学习关爱家人的实际方法,做好幸福家庭的基础工作,从而促进家庭成员的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

智育方面。要时时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平时光是问一问是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情况和老师做沟通交流。周末可以参与孩子的学习当中去,一起看看书,做做题,方可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比如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保质保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等等。我家孩子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上课专心的程度,作业的上交情况,认真检查的习惯等方面做得不够,老师也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来面对这些在小学中段经常出现的问题,和孩子一起找原因,寻方法,让他也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我们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时往往会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这些功利性太强的错误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作为家长要有科学的家庭教育的观念。与时俱进的家庭教育观念可以推动家长去改进家庭教育,所以家长也要不断学习进步。我们应该既把子女当作子女,也把他们当作朋友。这样的家庭氛围才会有利孩子的成长。

对于教育局组织的新教师培训,作为一名即将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来说,我觉得这次培训犹如及时雨一般,来的相当及时。里的历练让我们在专注技术水平和理论素质方面拥有了扎实的根基,可是少了些许的实际教学经验。这次培训更好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育教学的平台,能使我们更快的适应教学,完成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的角色的转换。

这次新教师培训主要涉猎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临淄区师德方面的十条禁令;教师科学研究与教师专注的关联;国内现行的教师法,教育法和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法规以及教师的教学细则和如何做一名学生认可的班。

事实上,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拿这次新教师天上午的职业道德和师德行为规范方面的培训来说,让我知道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更重要的,还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这是新时代新世纪教师素质的更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必须热爱祖国,自觉遵守法规;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任劳任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相互尊重,不讽刺挖苦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身要严格要求自己,举止文明,不利用植物之便谋私;用于在业务方面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注素养。

让我知道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决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课堂上远离烟酒;决不从事有偿家教;决不把手机带进课堂教学;对学生作业认真批改;决不诱导和强迫学生集体购买复习资料和辅导资料,不乱收费;和学生家长搞好关系,但不接受家长宴请,要求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决不随便传唤家长到校并予以训斥;决不参与打架斗殴和聚众赌博等非法行为;时刻谨记学校规章制度,服从学校安排。在要求自己做好做到的同时,还要时刻同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与现象作斗争,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爱国守法、乐于奉献、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廉洁从教、精心育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勇于探索、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下午是临淄稷下小学的王云洁校长的一个关于“轻轻打开那扇窗”的讲座。王校长展示了很多到美国中小学去实习学习的照片并与我们了她在美国学习交流的经验。我在想,其实“轻轻打开那扇窗”这个题目对于我们这些新教师而言,是我们有一个个懵懂的学生去慢慢打开、解开教书育人的教师这扇窗、这面纱;可能对于王校长而言,是我们国内所谓的相对落后的教育体制去出摊和接触美国相对先进发达的教育机制这扇世界的“窗”。通过照片上白宫林荫道前不畏行人的小动物到美国式家庭到美国式小学的课堂教学展示再到一个小学校长一整天忙忙碌碌的工作,王校长都在力求给我们这些新教师体现美国式的教育的师生关系的人与人的和谐,教学教育上方式的灵活多变,以及教育理念的新进与创新。这也不禁是我反思:面对美国这样强大的新进的教育机制,我们国内的教师有应该如何尽自己的更大努力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去与之对抗呢?

就我国的国情而言,我们不可能达到美国式的新进的教育教学条件,但我们唯能做的是要用相对落后的教育机制去培养出与他们一样出色的人才,抑或比他们更出色。当然,这其中就要求我们这些新进教师必须有一个端正的态度,有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与无私奉献,热爱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专注素质,及我们之所能,及我们之所想去为我们祖国的教育事业倾尽我们的一腔热血,在不断完善与丰富自己学识的基础上,立志为国内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二天上午是于春祥的一个关于教学研究的报告。于在报告中给我们解了许多关于教育研究的字,并用他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告诉我们研究的重要性。这个报告可谓是惊醒了我。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新教师,我认为只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认真教书就足矣,可哪知一个奋发向上,力求教育教学质量的优秀教师与科学研究是分不开的。对于一个新教师,教书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有关教育教学的科学研就同样也很重要,我们要学着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或许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可能参与一个大的课题会有一定难度,但是科研意识却不能忘记,它应该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毕竟这种实践加理论的科学方法是可以加快我们成长速度的。我也正在努力向于老师所说的靠拢:建一个自己的博客,坚持每天写点什么;每天坚持看书,迅速补上经典的空缺;无论任何学生给与同样的爱;每天乐于研究;别把生看德太重,也别把生不当回事;人不负事业,事业不负人……

班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教师,工作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是联系所有任课教师的纽带。这次培训中也请了许多教育名师来与我们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印象更深的要数于宪平老师。

于老师的讲课很有见地,他在谈及他的班工作及教师工作时,总是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在报告中,他教会了我们通过加强人格修养、与人为善,实现管理方式的灵活多样,努力干出出色的教学成绩和不断自我学习来逐渐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威信。进而我们要学会关怀学生,多尝试和学生沟通,关注班级的每一个孩子来是孩子们慢慢由接近到亲近到信赖到依恋,以此来赢得学生的尊重。

事实上,班工作并不是一味的恪守学校的教条制度,在遵守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变通,学着去思考对班级制度管理、情感管理以及和谐管理的统一,师生相互学习,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愉快接纳自己,注重调控自己和不断发展自己。

面对于老师身上的荣誉与光环,可能我们有的多是羡慕,但反思一下,如果那时年轻的于老师在教学不出成绩,班级频出状况时不越挫越勇,开始自己文学创作和教学反思,可能坐在那讲课的会换成别人。我们又该怎样努力去向于老师学习呢?不利用自己职位之便谋小便宜,给自己制定个人发展的五年计划,建文学苑,出书,以学生为中心,在班工作上干的有声有色,立志培养杰出的文学人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应该遵纪守法,树立远大理想,以各位优秀教师前辈为榜样,具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尽职尽责,乐于奉献,爱自己忠于的事业,爱自己奋斗的“战场”,爱自己渴求知识的学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尽心尽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支柱。更后,引用于春祥老师的一句话来与广大新教师共勉:“让我们热爱教育吧!”

我非常荣幸参加了第二期家庭教育教师培训。聆听了他们的报告,我的心灵无时无刻不被荡涤着、虚空着,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双重身份,能在如此隆重的盛会中去主动碰撞、交流、提高,无疑是一次生命激情和教育理念的蜕变和升华。愿将收获点滴,与同仁共勉,教育不属于学校的专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样重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该形成三位一体。家庭教育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决定着社会教育的基础与发展趋势;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起着导向和支撑的作用,对社会教育起着辅助与优化的作用;社会教育对家庭教育起着提供条件和人文环境的作用,对学校教育提供了氛围与反馈。感悟是我这次学习培训中更大的收获。

现在绝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有许多家庭的孩子是隔代抚育或是父母委托他人照顾,这些家庭的父母自身往往忽视家庭教育,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教育得孩子个个娇生惯养、自私自利、一切以我为中心,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本该自己做的事情都要求爷爷、奶奶来代办。像我班个别孩子,连自己的饭还要爷爷、奶奶来盛,更别说做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家务了。这样孩子什么事都要靠别人,没有一点点生活自理能力,就更加没有面对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我认为,形成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于家庭教育成因,是家长在与孩子一起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出现严重偏差。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孩子更好的伙伴首先应该是父母,父母的“伙伴关系”的影响对孩子成长是基础性,没有这样一个基础性成长环境,是很难让孩子去顺利适应“家庭以外的环境”的,孩子的成长一定是要付出“成长代价”的,也就是说人生的曲折一定会少不了。家长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犯错,要关心孩子,帮助克服自己的缺点。

其次,在现实中我们要解决“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一件物品,他们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复杂的人,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家庭不是孩子生存的地方,更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当孩子与自己的观点不同时,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小孩子和大人一样也可能面临很多苦恼,例如:如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识的接收能力稍弱、做作业遇到难题,或由于太腼腆、内向,不会和同学交朋友。我们首先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要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此时父母亲的及时进行鼓励和开导,多帮孩子找找原因、教他们解决的方法,关键是要找出孩子闪光之处,多多给予夸奖,千万不能让孩子失去自信心。如果家长与孩子缺乏良好地沟通,遇到事情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用父母所谓的“权力”来压服孩子,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即便你是对的,孩子也不会听从,甚至会阳奉阴违。往往家长一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而孩子却反而把精力放在交朋结友上,甚至沉迷于游戏,家长越责备孩子,孩子就越不听话,学习成绩也就从此一落千丈,形成了恶性循环。

通过这几个月的培训学习,我开始学会了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用爱的心情倾听孩子、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不仅如此,我们还学会用爱看待世界所有。我相信天下每一位身为父母和老师都想成为这样的家长和老师!我惊奇地发现,当我们自身的育人素养提升后,我们面对孩子和学生的眼神、态度、语气、动作、用语都发生着变化,学校育人环境在我们的变化过程得到进一步优化。学习家庭教育是一项艰难的程,但我相信现在积累的宝贵经验会在将来有一定的用途。自从参加班家庭教育专注化课程学习以来,虽然很辛苦,但一走来收获颇深。在育人方面我首先改变了很多,尽可能多鼓励和赞赏孩子们,孩子们在一天天变化着在学习家庭教育上我已经尝到了收获的果实,虽然还不太多,但是我感到很欣慰。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对犯罪的影响研究报告”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亲子关系对犯罪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令人惊讶的发现)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案例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案例:

案例一:小明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他的父母经常陪他玩耍,

与他进行亲密的互动。这种亲子关系使得小明在成长过程中充满了

自信和乐观,他在学校表现出色,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也非常好。

案例二:小红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她。她经常一个

人在家自己玩耍,这导致她在学校中感到孤独和无助。她的成绩也

逐渐下降,与同学的关系也变得疏远。

案例三:小华的父母经常对他施加过多的压力,要求他在学业上

取得好成绩。这种过度的期望使得小华感到压力很大,他变得焦虑

和自卑,甚至出现了抑郁症状。

4、

案例四:小杰的父母经常责骂他,对他的要求非常苛刻。这种严

厉的教养方式使得小杰变得胆小且缺乏自信,他在学校中常常被同

学欺负。

5、

案例五:小美的父母经常鼓励她尝试新事物,并给予她充分的支

持和肯定。这种积极的亲子关系使得小美对自己充满信心,她在学

校中表现出色,也有很多朋友。

6、

案例六:小王的父母经常与他进行沟通和交流,关心他的内心感

受。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得小王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Why have I been blocked?

This website is using a security service to protect itself from online attacks。 The action you just performed triggered the security solution。 There are several actions that could trigger this block including submitting a certain word or phrase, a SQL mand or malformed data。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并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种潮流。有些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是用来联系家人朋友,查阅学习资料,了解时事新闻。但由于手机的娱乐功能和交际功能越来越丰富,加上学生心智还不成熟,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交友聊天、刷视频、看小说等,导致学习不专心、视力下降以及亲子关系紧张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ftK四川教育在线

一、“机”之利弊ftK四川教育在线

智能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设备。智能手机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无法避免,更无法避免参与其中。ftK四川教育在线

(一)孩子们使用手机的积极意义ftK四川教育在线

1、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ftK四川教育在线

2、与以前和现在的同学交流,可以保持和增进友谊;ftK四川教育在线

3、放松自我,暂时释放压力;ftK四川教育在线

4、方便与家人、朋友等联系沟通,如遇危险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ftK四川教育在线

5、 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助力线上学习;ftK四川教育在线

……ftK四川教育在线

(二)孩子们过度使用手机的消极影响ftK四川教育在线

1、造成近视,影响身体健康;ftK四川教育在线

2、聊天、玩手机游戏,影响休息,贻误学业;ftK四川教育在线

3、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良信息,玷污心灵;ftK四川教育在线

4、盲目攀比,额外增加父母负担;ftK四川教育在线

5、 影响课堂教学秩序,也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ftK四川教育在线

……ftK四川教育在线

二、案例探讨——过度使用手机对学习和亲子关系的不良影响ftK四川教育在线

要点:ftK四川教育在线

1、看到孩子的困难之处。很多孩子之所以会迷上手机,是因为现实生活里遇到了困难。如上述案例中,小佳是因为小学与现在的成绩形成鲜明反差,学习动力不足,所以从手机游戏里寻找成就感和归属感。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的重点是提高成绩,在学习上找到自信,而不是一味地手机大战——合理使用手机固然重要,优化家庭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手机争夺战”的终结,更终还是要以恰当的家庭教育来支撑;ftK四川教育在线

2、制定规则。这里特别提醒父母们,在更初孩子对手机孩子不怎么感兴趣的时候,一定不能允许孩子宽泛地使用手机,也就是不能让孩子随意使用手机,这样一旦用上瘾,很难放下来。如果孩子已经沉迷手机里,在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同时,一定要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更后,我召集父母和孩子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共同协商手机使用时间。终于达成协议了:孩子每周玩两次手机:周四和周日,每次半小时,因为一局游戏时间需要半小时;ftK四川教育在线

3、遵守规则。建立了规则后,孩子刚开始会执行得特别好,会准时还回来,但是后面渐渐地,孩子就学会了讨价还价,更后甚至连家长都忘记了要回手机。所以,家长们请务必记住,规则一旦制定了,就一定要遵守。不能看着孩子状态好几天就认为孩子后面都会自觉起来,孩子自控力远没有那么好。ftK四川教育在线

三、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的方法策略ftK四川教育在线

1、寻找健康的替代活动ftK四川教育在线

青少年正处于激素分泌更旺盛的阶段,身体精力充沛但心理很孤独。除了上学、补习之外可能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如果父母不想让孩子沉迷在游戏里,可以试着丰富一下亲子共处的时光。比如,吃完饭、孩子写完作业以后陪孩子玩一会象棋、跳棋、五子棋等桌面游戏;还可以去邻居家串个门、下溜达溜达,然后健健身等等,这些都可以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ftK四川教育在线

2、和孩子沟通好使用手机的空间ftK四川教育在线

孩子的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无法与孩子有较好的沟通交流,这是孩子喜欢跟人网络聊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了日常的沟通,对于手机的使用也要好好沟通。更好让孩子在父母的视线内玩手机,比如客厅等家里的公共区域,而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孩子过度使用手机以及浏览不良网站的几率。ftK四川教育在线

3、重视家庭成员对手机的管理ftK四川教育在线

给孩子买来手机的时候,就应该用正式的态度把手机介绍给孩子,千万不要把手机当成一个特别随意的小事,会让孩子觉得手机莫名其妙就来了,也不知道怎么用。同时和孩子共同制定使用手机的规则,在使用手机的初期就立下规矩,并严格遵守和执行。ftK四川教育在线

4、引导孩子制定适合自己的小目标ftK四川教育在线

心中有梦想就会有前进的动力,同时引导孩子列一个任务清单提醒自己,当他有事可做时,自然也会远离手机。ftK四川教育在线

5、及时关注孩子的行为ftK四川教育在线

当发现孩子只要不玩手机就会出现暴躁、焦虑的情况,那说明孩子极有可能已经成瘾了,这时候就需要专注的心理疏导以及医疗方式的介入了。(江蕾)ftK四川教育在线武侯实验中学,名班,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案例”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对犯罪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令人惊讶的发现)”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